新竹-新竹也有排隊早餐 欣園早點


新竹真的也有排隊的早餐美食嗎? 我一直在納悶中阿
不過網路上有不少人介紹這一家欣園   而很多人也跟我一樣有這樣疑問
新竹真的是好吃早餐的沙漠啦   所以有這樣的早餐店也不是意外的事情
畢竟吃過才算數 所以立馬來安排一個早餐之旅
聽說這一家店生意真的很好 所以起了個大早就出門了
到了現場已經有許多更早起的人在排隊了 印證了新竹也有排隊早餐店
雖然說排隊的人龍沒有很長 但不到七點半就有這樣的人潮生意真是很好

這家店就位於三廠市場的正對面   旁邊就有三廠姜店

欣園的動線設計非常的聰明 店門口就放了大大的看板寫著各種食物的價格
剛好人龍排隊門口可以先看一下 先看看想吃什麼
這樣可以節省後面等待的時間 也省了一大堆的菜單成本

看這蒸氣四冒 這就是有名的小籠包吧
蒸籠一打開 真的有那濃濃的麵香呢

還沒輪到我點 不過看到前面人點的東西
店員把裝進了便當盒中 看那個小籠包的大小看起來算大喔

在櫃檯的後方 就是一堆正在埋首努力包小籠包的師傅阿
前台有這麼多的客人在排隊 許多人就是要來吃那個小籠包的
所以手腳不快可是不行的 這一堆師父有十個人 不知道一天要包幾個

雖然是傳統的早餐店 不過裡面的裝潢還蠻現代的
店裡面有一大片的鏡子 這樣可以讓空間看起來更明亮更寬廣

裡面不只有一張張的桌子 也有這樣的吧檯是的桌子
生意真的很好 一邊點餐的時候就得開始找位置了

首先來看一個蛋餅吧 這蛋餅看起來有一點點單薄 份量也有點少阿

側面看一下 的確這個蛋餅感覺很普通
吃一口麵皮乾了一點 裡面的蛋也是熟透的蛋皮 這樣的搭配 不優
沒關係 蛋餅不來就不是欣園早點的重點

再來看一下水煎包吧 這個份量非常的大啊
不過間起來形狀有點變了 所以感覺麵皮是比較薄

水煎包裡面有滿滿的高麗菜餡 不過味道並沒有特別
我想可能他們的餡料在包進去之前並沒有先炒過 所以香氣不夠的關係
而且這水煎包裡面的高麗菜 有點太軟了 所以沒有那種清脆的口感
不過這樣的軟嫩也有人喜歡 對我來說 這樣的水煎包 算是OK
沒關係沒關係 這也不是這裡的重點
重點是接下來的小籠包

燈燈燈燈….就是它了 這就是欣園早點有名的小籠包阿
聽說以前一份有八個 不過現在可以分開賣了 買一個也OK的
整個小籠包的造型沒有那麼精緻 我想因為生意太好了 沒辦法顧到造形
皮並不厚 所以可以隱約看到內餡的感覺 而蒸的時間掌握得很好
已經蒸熟了整個小籠包 但是那麵皮一點都不濕

吃一口 嗯 果真是招牌阿
這個小籠包的皮真的很薄 裡面的料也非常多 要吃好幾口才吃得完的那種
肉非常的鮮 真的火侯掌握得很好 大廚顯然是經驗豐富

當然這樣皮薄 通常裡面也會有濃濃的湯汁阿
果真 湯汁是看的到的 湯汁跟肉一起吃 一整個多汁鮮美的味道 好吃
真的是招牌阿 幾乎每一桌的人都點了小籠包
也有許多人是專程來這裡吃小籠包的 更別說那外帶的人可能一次買好幾籠
這樣的小籠包 一顆9元 我是覺得價錢不貴 現在10元都買不到什麼東西了
喜歡吃台式小籠包的人 可以來試試看阿

很快地吃飽喝足 準備離開了
不過外頭還是有這樣的人潮繼續的排著隊
這一家店顯然得到許多新竹人的喜愛

欣園早點 新竹市經國路二段583號


檢視較大的地圖

新竹-火鍋的季節從華川宴開始

1351139813-3902349283-e1439128572677 新竹-火鍋的季節從華川宴開始

這是慶生宴一個月一次  只是可能大家都覺得是時候了 所以訂了華川宴

因為我下午沒有上班  不過還是特地趕來吃火鍋因為火鍋的季節要開始啦

是我太興奮了嗎? 我來的早了點  都還沒有人到

記得以前每次來華川宴  都有那種人潮洶湧的感覺

不過今天一整個覺得門可羅雀 外面一點人氣都沒有  推開門客人也不多

新竹的景氣有這麼差嗎還是華川宴自己的問題?

門口上大大的公告  原來是這個問題啊

鍋底每一個人95  如果是鴛鴦鍋每鍋再加150  聽說以前鍋底只要50

以鍋底的食材是鴨血跟豆腐來說  一個人快100元來吃豆腐跟鴨血是貴了點

我想這樣的價錢應該會嚇壞不少人吧  畢竟一個便當也不用100

坐在等候區等同事  那撲鼻而來的麻辣香氣真的是讓人流口水

不過那味道會在吃完之後  跟著回家全身都會充滿了怪味 哈哈

通常一群人來吃  很少只點麻辣鍋的 

總會有幾個人不太吃辣  所以我們點了鴛鴦鍋

這裡的鍋底有三種選擇  我們選擇了麻辣跟酸菜鍋 

麻辣鍋的重點就是又麻又辣

華川宴標榜  這裡用的是四川的花椒跟貴州的辣椒來熬製麻辣湯滷

味道辣而不燥  麻而不烈  而且還會有回甘的感覺

其實我不太吃辣啦  所以我的舌頭對麻辣的感覺只有好辣好麻很難分辨阿

至於東北酸菜白肉鍋  透過山東大白菜的天然發酵  製成酸白菜

在蔬菜高湯中煮  讓那酸味自然滲出  越煮越有味道

等了很久東西一來  大家連忙把食材火鍋料都丟進去煮

熟了之後就開始瘋狂搶食  之後我再也沒有空可以拿起相機拍照了

當然啦  也是怕拍到大家爭先恐肉唯恐吃不到的難看吃相   哈哈

話說回來以口味來說  有人說鼎王比較好吃  

也有人說竹北-老四川 夏天的麻辣鍋好吃

不過對我來說  都還好啦  反正我不吃辣  吃麻辣鍋一整個是非自願阿

不過真的很有趣阿  整個二樓竟然就這樣被我們包場了

我們分兩桌  不過大家還是可以大聲說話  而服務生也是專屬我們的 

生意怎麼會這麼差啊當然今天的天氣還是溫暖的 

也許還不是最好的吃火鍋時候吧

不過不管生意怎麼樣  我們吃的開心就好啦

華川宴的牆上滿滿的國畫跟書法  很有中國風

這屏風很漂亮啊  很討人喜歡

華川宴新竹店

TEL(03) 524-7851 300  新竹市北大路186


檢視較大的地圖 

竹北-鳳崎步道之海闊天空

住在竹北的人  有多少人不知道竹北其實是個有靠海的小城市呢

以前我還真的是不知道阿

大部分的時間都生活在高速公路跟高鐵附近的生活圈  總以為這就是竹北

其實竹北也有一個區域跟我們的生活圈子大大不同的地方啊 

鳳崎晚霞  在很久以前新竹還是淡水廳一部分的時候  

鳳崎落日被淡水廳誌列為全淡八景之一    這可是很了不起的  

以前的淡水廳可是包含了現在大半的北台灣 

在這麼多美麗的風景中被選為八景之一

而我們現在要看這麼美麗的風景 非常的簡單  走一趟鳳崎步道就可以

鳳崎步道是在新豐與竹北濱海公路交界處

從竹北的蓮花寺到新豐的天德堂全長3公里  

是一個相當輕鬆適合全家大小一起來走的步道

從看到這個騎樓開始  就快到蓮花寺了

而步道的入口就在蓮花寺前方的停車場旁邊  相當好找

蓮花寺位於竹北鳳山崎山之上  這地方我還真的是沒有聽過

因此整個山的地勢很像蓮花座  所以這廟名取為蓮花 

廟宇創建於民國42年主祀觀音佛祖

從停車場旁的入口近來 

會看到以花崗石鋪設的階梯也有枕木的林道  整個步道整建的非常好

是吧  這裡的環境優雅  非常舒服  連狗也來走步道阿

雖然說是是山  但是在海邊的山能有多高 很好爬的阿

據說前一陣子新竹縣長還來這裡想把這裡打造成能吸引觀光客的旅遊景點

不過也是  竹北想起來還真的沒有什麼地方是可以讓觀光客有印象的

步道兩旁有滿滿的綠樹圍繞  不管在熱的天氣來這裡都感到舒適萬分阿

這個方向看過去是往新竹市的方向  底下有農田縱橫交錯  一片綠意

眼力好一點  可以看到竹北的重劃區  就是高速公路旁大家熟悉的竹北

不過真的很遠啦  眼睛沒有這麼好

這還是桐花的季節吧  四月底正式桃竹苗地區的桐花季時候

在鳳崎步道這裡也有桐花阿

有沒有看到  步道上方就是桐花樹阿  這個時候可是滿滿的白色小花

不過賞桐花真的是很難的一件事情  只能遠觀啊

桐花這個花真的很有趣  一大搓一大搓的長在那樹的最高處

遠觀的時候就覺得那山頭白了別有一番滋味

不過想要仔細看那美麗的小花  可是眼力再好都不容易

只能等那小花隨著微風飛舞慢慢地落下來  大家才能好好地看個幾眼啊

這個步道規劃的非常的好  沿途都有很清楚的指標

總共3公里不多也不少  不過要記得啊  有去也有回所以要走6公里

大部分的步道都有枕木或是石頭的  走起來相當輕鬆

而且都是樹木圍繞  來這裡真的不太會流汗啊  我想是夏天避暑的好地方

一邊往蓮花寺  一邊往天德堂

這樣的路段非常的少啊  下雨天會比較泥濘一點

不用走太累就已經到了相對的制高點了啊

就是從這裡有好漂亮的景色  好開闊

通常這裡的風都很大  因為面著海 

要看鳳崎晚霞就是在這裡吧  不過我是兩點來的

在各個地方竟然有一個歇腳的地方

這裡以前看起來是有駐軍啊  那些年我們一起守著坑道

我想這裡如果可以有人認真的來搞一個咖啡館的話應該也很不錯

喝著咖啡  看著台灣海峽的美景

真的有歷史的FU

那真的是一個相當突出的地方  不過在那裏景色一流

這裡還有不少的碉堡  因為沿海吧  總是要有些駐軍在高處瞭望

沿路上有不小的小動物隨行  蜥蜴來一隻

比較寬闊的地方  有涼亭可以休息

也有放置了一些運動設施  大家可以在這裡運動

不過這個空間其實蠻適合小朋友來表演的

又一個涼亭

鳳崎晚霞  大大的看板說明著這裡可是大有來頭啊

可惜天氣不夠好  不然一定更漂亮啊

這一段路走下去就結束了

看到這個坦克表示步道已經走完了  可以往天德堂上去

不過天氣怪怪的  我還是快來閃人吧

來到了天德堂的這一邊  已經是在明新科技大學的後方了  原來這麼近

要嘛沿著步道走回去蓮花寺  要嘛就下山沿著農田走

反正車停在蓮花寺了  非回去不可

不過選擇走農田旁邊  會先經過一小段的夜總會啊

不過這時候農田正插好秧  一片綠油油的很漂亮的

走著走著就到了一個小村莊了

土地公廟是大家的信仰中心啊  一直到這裡才看到比較多人

風車到  就是竹北那一根啊  春風紙廠的那一根

不知道這是什麼宮

秘密基地  好像是一個咖啡廳 

起風了  不會要下雨了吧  我離蓮花寺還很遠啊

這小村落有些有趣的東西

這房子相當有歷史啊  應該要保存的

果不其然  下雨了

天氣一整個變化多端阿  本來還是陰涼的好天氣  一下子雨就下的超大

只能在路邊躲雨  這一短就是半個多小時了

來回六公里的距離相當的適合全家大小一起來走啊

而且路況超級好的  坡度也不大所以老人小孩都可以走得完

夏日的午後  不知去哪裡嗎開著車子往西濱來  上來鳳崎步道這裡

也許晚一點就有機會看到那淡廳八景之一的鳳崎晚霞喔

泰安-泡湯的季節到了 去泰安觀止吧

泡湯的季節又接近了啊  雖然今年我還沒去泡過

不過想到泡湯就讓人覺得暖呼呼  只要不要泡完全身過敏出疹子  哈哈

在新竹不像住在台北那麼的方便  到北投烏來  到陽明山甚至到金山  到處都有好湯

新竹好像只有尖石的山區有比較好的湯可以泡  當然來苗栗泰安也是不錯的

在泰安這裡  已經成了竹苗的新興溫泉區  越來越多的溫泉飯店一家一家的蓋

不過再怎麼多的新飯店開幕  好像都遮掩不了泰安觀止的光芒

泰安觀止真的是相當的有名  而且這家飯店有一堆讓人說不完的特色

首先就是這飯店外觀  這裡沒有富麗堂皇的裝潢  但是讓人有返璞歸真的感覺

整個觀止的建築物都是用清水模混泥土與鐵木  所以外觀非常的質樸

不過也是因為這樣的建築特色  讓這個建築物與這裡的山水樹木相當的融合

整個建築物的外觀不只質樸  還讓綠色藤蔓爬滿牆面

透過植物的生長  讓建築的外觀時時都不同 

當然這樣也可以降低室內溫度有節能的效果

這溫泉飯店真的挺會說故事的   在官方網站介紹了許多  

連命名都有特別的考慮

中文的名字簡單多了  觀止嘆為觀止啊  一整個追求最完美

而英文Onsen papawaqa是泰雅族語 

Onsen乍聽以為是日本話   不過他們說這跟日本話發音相同  

但其實是泰雅族語溫泉沐浴的意思

至於Papagaqa是耳朵的意思  

主要是這附近的大霸尖山跟小霸尖山看起來就像是耳朵

所以指的其實是民住民的聖山大霸尖山

先到大廳吧  真的對這個建築的概念感到有興趣

當然也要有原住民的圖騰

據說  一來是要跟這裡的山這裡的水互相搭配

所以不用豪華氣派的裝潢  反而把一切都簡單化了 

我還蠻贊同他們的設計理念的  來這裡就是可以遠離城市的既有環境 好好的休息

如果又是遇到過度裝潢包裝的環境  即使看起來很美麗但感覺跟在城市一樣啊

想休息卻又找了一個與城市一樣的環境  這樣怎麼能後沉澱呢?

整個大廳相當的簡約  但是挺有時尚感的

這樣的設計跟外觀相當的搭配   簡單有空間感

我覺得最厲害的是這裡的光影運用了

在建物外面除了布滿了綠色的藤蔓之外  也用了玻璃做外牆

這樣的透光性超級好可以引進自然光  隨著時間的不同那光影也是這裡的美景

有沒有  藤蔓窗簾玻璃  不同的陽光角度造成不同的變化  真的很美啊

真的隨手一拍都是美景

其實讓我很想一探這裡的房間內設計啊  可惜我只是泡湯來著

從大廳走往泡湯區的路上  這樣的環境真的也讓人想坐下來啊

從階梯走下來就是這裡的泡湯區了

這裡的湯有兩種  一種是大眾池男女混和的  不過要穿著泳裝

中間的涼亭就是賣飲料的地方啦  溫泉泡久了來這裡喝一杯茶挺不賴的 

因為來的時候不是放假日  整個泡湯區只有小貓兩三隻感覺格外的清靜舒服

這整個禪風十足 

這個游泳池匙真的非常漂亮啊  

因為有提供住宿所以除了泡湯區之外這裡也有漂亮的游泳池

看這水面的顏色  跟後面的山相對照  真美

有空的話  躺在旁邊的躺椅小瞇一下  那真的是人生一大享受啊 

這裡實在太空靈了  所以許多的偶像劇也都來這裡取景

我可能不會愛你的李大仁就是在這個游泳池畔跟程又青來一個子夜閒談的

我想晚上這裡的感覺一定更不一樣 

泡湯還是感覺泡裸湯比較習慣啊  特別是常去日本的我

所以這裡也提供了裸湯區讓客人可以毫無拘束的享受泡湯的樂區

入口就在外頭泡湯區的小角落  近來有置物櫃可以放衣服  泡完了也可以吹乾頭髮

生意本來就很清淡  近來泡裸湯的人更是少啊  讓我可以把手機拿出來拍照

雖然空間不大  但是一樣是戶外的湯  在馬路旁邊不過算是隱蔽不用擔心被偷看

只是畢竟是戶外啊  又有這麼多的樹木環繞  難免會有樹下落下來

我相信他們每天都要花不少時間清理 

不過在這裡泡裸湯  整個身體暖呼呼的  但還是綠蔭繚繞

那樣整個心情也可以跟著放輕鬆啊

泡湯真的不能泡太久  會暈….

還是出來欣賞這建物的美麗比較實在  門口看板前的這一塊小水池

可能有風水的功能  但是跟建物搭起來真的是畫一幅

雖然用的是iPhone拍的  但是那種寧靜致遠的氛圍  一整個在空氣中環繞

水 樹 山  在這照片中竟然這麼和諧美好

這是通往住宿區的走廊  在建築物的最外圍

旁邊的藤蔓就是在建築物外看到的  這樣的安排讓人心曠神怡啊

游泳池旁邊的河   搞不清楚是什麼河啊

不過有做了幾個階梯   是讓魚可以逆流而上嗎?

這樣的環境真的很舒服啊 

365  苗栗縣泰安鄉錦水村圓墩58

03-794-1951


檢視較大的地圖 

中山-上引水產 站著吃也要排隊的日本料理


因為要去松山機場搭飛機  所以約了朋友一起吃飯 Lily說來去濱江魚市吧
這可真的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去漁市買生鮮嗎?
話說這一個在濱江魚市有名的日本料理店可是大有來頭阿
據說這可是有名的三井日本料理集團所經營的
這裡本來是傳統的漁市場  不過三井在成立二十周年的時候
把這裡標下來經營 不只是為了這裡的新鮮漁獲就近供應
同時也在這裡開立了超市  當然最有名的就是這一個標榜立吞-就是站著吃啦
卻還是吸引了大批饕客排隊也要吃的日本料理 上引水產
看到了沒 這可是早上11點 對於吃中餐來講還有點早
不過整個店裡面已經坐滿了客人已經客滿了  要吃的話 請拿號碼牌排各隊吧

店門口一張大大的菜單阿  這可是真的相當簡單的作法
不過也很實際啦 反正排隊也是排隊阿  先看看菜單想想要點什麼吧

不要看這一家店只是一個小小的空間  也沒有真正的隔間隔出來
不過這裡的服務人員可是非常的多啊  而且每一個人都相當的忙碌
這裡的生意好真的不是蓋的

看看四周用這樣復古風格的燈來裝飾  非常有日本料理那種靜謐神秘的風格阿

等了半個小時 我們終於進來了阿  這裡空間不大 但是我想也可以同時容納70個客人吧
而且因為這裡強調的是立吞 沒有座位的  所以一樣的空間裡面可以容納更多的人 要來這裡吃東西
不只要有耐心 而且也要有好體力阿 哈哈哈哈

在櫃檯裡面 一字排開的廚師起碼就有十個  每個人負責不同的食物處理
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個日本師傅 看起來有相當的年紀了
不過處理的一整盤壽司讓人看了真是垂涎三尺阿

牆上也有菜單 不過是簡要版的

當然還有本日的特色餐點

我們點了最便宜的一套餐 580元 因為再好我們可能也分不出來吧 哈哈
首先來的就是手卷阿 這個一定要趁新鮮吃
因為壽司會因為放久了 裡面飯所含的蒸氣會使的壽司受潮變軟
那口感可就是大大的變差了  裡面的醋飯真的太好吃了 這說這用的是日本來的米阿

果真580元是便宜的一整 因為有握壽司讓我們一定可以吃飽阿
不過不要以為這些很普通 我覺得這些握壽司的食材新鮮
就算不沾醬油跟芥末 味道也不會太淡
裡面最特別的也是我覺得最好吃的就是那用玉子燒去做的握壽司了
可能以前沒有吃過這樣的做法  玉子燒蛋的清香一點點甜味 搭配著米飯一起吃 超級好入口的阿

生菜沙拉 不會錯的一到菜  搭配一點魚卵 整個味道更提升了  

再來就是秋刀魚了 Lily說上次她對秋刀魚不太滿義
不過這次看起來秋刀魚非常的大尾飽滿阿
烤的也相當的不錯 火侯掌握得非常好  那表皮的焦黃非常的充滿美感阿
當然簡單的擠上一點檸檬汁 讓娜檸檬的酸帶出魚的香氣
整個魚肉吃起來相當的軟嫩 好吃阿好吃
一整個讓Lily改觀了 原來秋刀魚也可以這麼好吃

這湯頭我覺得超級讚阿 別看這是一碗普通的味增湯
裡面的食材相當的豐富 重點是這湯頭好好喝阿
大部分的日本料理店的湯 都偏鹹
不過這裡的湯 卻有滿滿味增的香氣 喝起來不鹹而且稍有甜味
這真的是讓我太驚艷了 好好好好喝阿

其實580就這樣 看起來好像很貴是吧
不過東西好吃 分量其實也足夠阿 讓我們已經吃很飽了
看著外面那一堆排隊的人 想著我們好不容易才進來
當然吃慢點看一下廚師們的處理與上菜秀

這一份部是我們的阿 不過這生魚片看起來好豐盛阿
魚肉閃著吃我吃我的光芒 這我下次來要吃的 哈哈

這一盤也很讚阿 有蟹肉跟海膽 我下次也要吃

在吃飯的同時 工作人員非常勤快的送跟收
希望大家可以吃快點 這樣可能有更多的客人進來

一路看下去 每個人桌上都滿滿的 而且重點是大家都非常的滿足啊

吃飽了 外面狂下大雨阿
走到外面 這是燒烤區 這集團果真是很會做生意

不過吃這麼飽了怎麼吃得下其他的呢
來一杯蘋果醋冰沙吧  這一餐真的讓人好滿足啊 最新鮮的食材 有經驗的師傅
有趣的品嘗經驗 站著吃 讓大家更想要來吃吃看是什麼樣的味道可以吸引這麼多人
我嚐過很多的日本料理 不過這真的是好吃又便宜的阿

上引水產 台北市民族東路410巷2弄18號


檢視較大的地圖 

新竹-宅御作 香軟綿密波士頓派

波士頓派 就是那一種軟軟的但是裡面有夾著餡料的蛋糕嗎?

呵呵 我還蠻喜歡吃的 不過相較之下我更愛布丁蛋糕那種單純的滋味

有著最單純的蛋糕香氣 不加任何的餡料

Angela的小孩滿月了 照例又有彌月蛋糕可以吃啊

很多人會買傳統的蜂蜜蛋糕 那真的太沒創意了

果真Angela不普通阿 她總是精挑細選找到很不一樣的蛋糕當彌月禮

據她自己FB上說 她總共買了三種不同的蛋糕 讓親友可以享受不同的味道

我們拿到的是這一味 來自新竹的波士頓派

看著這個精美提袋的設計 那簡單的花樣跟文字 相當有日本商店的風格

宅御作一整個就是日本風阿 上了他們的官網看了一下

因為要維持品質 所有的材料都是新鮮的 要生產才開始處理

所以維持著預約的方式 這樣所有做好的蛋糕都可以在做好之後買上售出

不用放過夜 也確保客人可以吃到最新鮮的風味

當然這樣的堅持也讓許多人感動

風味還真多啊

我對這個提袋設計相當的喜歡阿

相當的簡約卻充滿了設計感 對稱的提袋讓整個蛋糕提起來重心在正中間

就不會因為晃動讓蛋糕撞擊到提袋的四周而影響了外觀

我才打開這個紙盒 那香氣種跑出來了

雖然是淡淡的奶香 但是是那種真材實料的樣子

本來應該是很圓的阿  不過也不重要啦

放在圓盤上 看起來好像是專業人員所拍的照片 哈哈

簡單的切了片 看那蛋糕的軟嫩細緻 還有那奶油的綿密 當然還有布丁的Q

輕輕地咬一口阿

我喜歡 因為那蛋糕看似軟嫩但是有一定的扎實感 吃起來雞蛋的香氣也非常濃郁

而且甜度也相當的剛好 不會太甜

而奶油真的好好好細阿 絕對入口即化 真不知道是怎麼處理的

當然那布丁也很好吃

只是我一直都很害怕奶油 所以我把奶油撥掉了 不過一樣很好吃

當然要吃巧克力也有阿 口味很多的

不過我個人相當的不愛巧克力口味的各種食品 所以看看就好

我很少吃這些東西  不過這一個波士頓派我倒是相當的推崇阿

聽說他們也有芋泥內餡的產品 那就對了我的胃了 下次來去訂訂看

 

宅御作相關資訊:

網址://tw.myblog.yahoo.com/tomato52570/

地址:新竹市光復路一段3955

連絡電話: (03)579-0123  營業時間:am08:00~pm06:00 

 

大安-忠南飯館 帝寶旁的平價飲食


週日的午餐要吃啥呢 本來我以為中壢隨便吃吃就好了
不過原來Una爸爸早有盤算阿 要來去台北吃
忠南飯館 不知道是要吃啥的 好像是快炒吧 只是是比較偏外省的口味
這店家就位在建國花市旁邊阿 仁愛路林蔭大道旁
整個環境一整個優阿 斜對角就是帝寶 怎麼這樣的小店會在這裡
這幾年台北市的大環境變化的挺快的 不時都有土地開發或都市更新
忠南飯館所在的這個位置 可能是基地不夠大吧
不然這樣的地段怎樣也是要蓋起百萬豪宅阿
就是因為在這樣的地段還可以開著小店
就可以想像這裡的生意有多好了
我們來的時候一點多了 外面還有好組在排隊等
看這外觀 真的看不出來這裏是車水馬龍的仁愛路
也不能想像兩個車道外就是林蔭大道
裡面的空間其實不太大 所以通常來都要等一下
趁著等待的空間 大家先點個菜吧 所以正門口就貼了張菜單阿

而趁著等待的空檔 Una也沒閒著 在門口玩起了跳跳跳拍照的遊戲

我們完全沒有計畫 所以在門口等了大概20分鐘
其實這裡的人很多 不過像是快炒的店家
出菜很快 所以其實吃一餐飯很快的 所以我想他們的翻桌率應該挺高的
這大概是他們即使位在這精華地段 但還提供這樣評價料理的主要原因吧

190/160/130有便宜吧 這真的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阿

看這菜單 大大的掛在牆上
看這感覺手寫的板子 一副已經用了很久的樣子阿 只能說這裡真的是好實在阿

牆上的這一個法律顧問證書真的讓我著實嚇了一跳
一般的小吃店 完全是不可能還需要法律顧問的阿
我想可能是忠南飯館的生意太好了 很怕有人用這樣的店名去到處招搖撞騙吧
所以用這樣的法律顧問證書 來給大家一個小小的提醒阿

首先來看一下飯 這裡有在來米跟蓬萊米兩種選擇
Una首先就說 在來米比較好吃阿 然後就把社會課本裡面在來米蓬萊米的介紹講了一次
現在的小學生真的是很厲害 連這個都知道

開始上菜囉 首先來的是泡菜回鍋肉
用泡菜入菜好像是很容易受歡迎的菜色 因為泡菜有酸酸甜甜的味道
不管炒什麼都可以把整體味道提升 甜甜酸酸地在夏天相當的開胃
當然回鍋肉這樣基本的菜色 不太容易炒壞

空心菜 真的是基本但永遠吸引人的菜色阿
看這炒出來的顏色 那翠綠的樣子就是青脆的表示阿
我小時候還在挑食的年代 只吃空心菜 哈哈哈哈

豆干肉絲 紅辣椒綠辣椒 感覺很辣阿 韭菜豆干肉絲都切成差不多的大小
顯然刀工非常的熟練阿 當然整個吵起來味道十足
非常的下飯的味道 來杯啤酒更好啊

豆瓣魚 這看起來就很辣阿
很香很好吃 不管是豆腐還是魚肉處理的都蠻剛好的 嫩而不爛
不過這鯉魚的魚刺實在太太太多了阿 好容易卡在牙縫阿 所以不適合我

獅子頭 這跟以前吃得不一樣
一大多的魯高麗菜蓋著兩個大獅子球
這個獅子球做的非常的好 大部分的獅子頭都因為肉的比例太高 吃起來容易感覺膩
不過這裡的獅子頭一點也不 肉的比例高但是吃起來挺爽口的
當然那高麗菜有點像白菜滷的口感 剛好是我很愛的味道

清湯 聽說就算不點湯 這裡也有湯招待
不過在這樣都是快炒的重口味下 搭配蛤仔湯爽口一點

雖然只有四個人 我們也點了六道菜 不過這樣不到1000元阿
這裡是台北的仁愛路阿 真的很難想像在台北可以找到這樣的價位 真的很像快炒店
店因為在建國南路跟仁愛路口 距離花市不過一百公尺的距離阿
所以下次逛花市前後 來這裡吃個飯吧 享受一下吹冷氣吃快炒 平價又美味的食物

106台灣 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三段88號


檢視較大的地圖 

新竹-翁記滷肉飯(牛埔店)

今天吃啥呢? 是的 吃的是滷肉飯

最近滷肉飯一直是新聞的焦點 大家都在討論那大鬍子的滷肉飯漲價的事

雖然最後大鬍子的老闆 出面90度鞠躬不漲價了

不過大碗一碗還是要64 真的太貴了啦

今天來吃的是翁記滷肉飯 這一家在新竹滷肉飯界可是相當的知名阿

但是卻一直保持著神秘感 幾乎可以算是隱藏版的美食

不過怎麼隱藏呢? 明明這店家就在城隍廟的門口阿 超級好找的

只是因為因為這一家店特別地的營業時間 導致很多人都沒機會一飽口福

早上四點半就開始賣了 而因為生意好通常八點多就賣光光關門

所以雖然聽說這家店東西好吃 但是我可是從來都沒去過啊

終於店家聽到大家的心聲了 翁記滷肉飯開分店了

而且跟老店城隍廟 有不一樣的營業時間 這樣讓大家都有機會嚐嚐

只能說FB真的對喜歡吃吃喝喝的人很有幫助

這樣的消息是因為有同事去吃了阿富魯肉飯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著

就把新竹幾家好吃的滷肉飯都說出來了

當然也有人說到這很難吃到的隱藏美食

所以翁記開分店的消息 就這樣被我得知了阿 真是一整個太幸運了

這牛埔路上的分店開沒多久 在一棟新的建築

不過這門口的裝潢 紅磚牆搭點日式簡約風格的設計 這是百年傳統老店阿

裡面也是一樣 紅磚樣式的櫃檯 分隔出餐廳與廚房

所有的東西都在你面前處理 看得到的

整個空間整齊明亮 跟在城隍廟的環境相當不同

這裡賣得東西相當的簡單 就是滷肉飯為主

當然也要有一些燉湯 價格好像高了點喔 一盅80

不過沒關係 我們點了再來判斷價位

首先上桌的是滷肉飯阿 大碗的35小碗的25 價格相當的平民

看到這晶瑩剔透 閃閃發光的滷肉

看起來這肥瘦的比例跟其他家都不一樣喔

這裡的滷肉裏頭肥肉的比例蠻高的 看起來感覺好像油了一點

不過用看的不準拉 當然吃了才知道

這翁記阿 真的不是蓋的

只能說好好好好吃阿….那看起來很油亮油亮的滷肉一點都不油阿

而且吃起來一整個就是入口即化的

伴著飯吃 滷肉好像被融化了一樣的平均的分佈在米粒上

因為這樣所以飯吃起來有黏黏的感覺相當的特別阿

一口接一口真的好好吃

當然來一點滷筍干吧 這就普通了點

接下來要嚐一下有點貴的燉品了

這一盅是藥燉排骨一盅是蘿蔔排骨

整個味道相當的入味 看請來是用料實在

蘿蔔燉的非常的軟爛 很好吃

而且這裡面的排骨好多阿 真的是滿滿的料阿

以價格來說是不便宜 不過我覺得算是相當實在的味道

店家雖然沒有大排長龍的人潮 但是客人也是一組接著一組的

以平價來說 這裡的東西相當的簡單

滷肉飯本身真的相當的令人驚豔 因為真的是很好吃

喜歡吃滷肉飯的人一定要來試試看阿

牛埔路就在鐵道附近 走去買飲料的路上 順道拍了一張電聯車的近照

這真的是用命換來的一張照阿 行駛中的電聯車引起的風也是很大的

新竹市牛埔路8

 

新竹-早安國慶日之翁記滷肉飯(城隍廟店)

清晨六點到城隍廟做啥? 沒有人這麼早來逛夜市的吧….

是的 沒人來逛夜市 來逛早市好了 不過這麼早在城隍廟夜市有店家開嗎?

有的這就是傳說中一大早就熱銷 新竹的隱形美食翁記滷肉飯阿

其實在上個星期 我才去拜訪過新開的翁記滷肉飯牛埔店

終於一償宿願的吃到了這傳說中的美食 那味道真的是有讓人想念的厲害

所以趁著假日  一大早專程來到了城隍廟夜市 想來一探這本店的滋味

六點多的城隍廟夜市 人一點都不多阿

不過秋天的天氣非常的舒爽 藍藍的天白白的雲 微微的風沁沁的吹著

這是我第一次在這麼早的時候來到城隍廟夜市

大部分時候都是傍晚或晚上來 一整個華燈初上的熱鬧

當然此起彼落的車聲人聲 四處總是非常的熱鬧

一早人不多 不過生意算是不錯的

後來發現很多客人是老先生 可能是有早起運動習慣的

不過也有不少的年輕人  顯然是衝著這家店的好味道來的

但是可以看到的  像我一樣拿著相機拍照的人不多

感覺上這樣的店家  不容易吸引觀光客 因為來玩的人很少可以起的這麼早的

這店家很傳統 用的是鐵製的桌椅

桌上這個壓克力板 有菜單跟點菜單的雙重功能阿

而且用完可以擦掉繼續用 非常環保但實用

早上的城隍廟 已經有人在拜拜的

這也是城隍廟夜市的好處  來吃飯拜一下 保平安有飽肚子

店裡的人手還不少呢

這滷肉飯我覺得價格相當的平實 大碗的35 小碗的25

淋上滿滿的滷肉 看起來相當的可口

真的是系出同門的 這裡的滷肉肥肉比較多

因為滷得非常爛 讓整個肉都爛了 吃不太到肉的口感

不過因為去了油膩 吃起來可是滿滿的膠原蛋白阿

那種黏的感覺 是別地方沒吃過的

不過我覺得如果米可以再好一點 把那種飯的粒粒分明軟Q適中強調出來

這碗滷肉飯會更加棒啊

這蛋看起來滷得很夠味阿 不過比較小顆看起來好像是雞蛋

白菜滷 則很軟爛 不過我對於白菜滷一點都不挑 我超愛

人蔘雞湯 這雞腿好大的一隻阿

雖然我也覺得一晚燉湯要80 有點貴

不過這雞腿可是相當的大隻 而且魯的軟爛 已經骨肉分離了

湯的香氣很重 飛起來順口又不油膩 我喜歡

我覺得湯的味道 很香

我一整個喝完後 只剩下這些蔘鬚

有沒有 沒人沒人 大部分的店家都沒啥人啊

旁邊的柳家 也很有名 不過不是營業時間  只看到整理乾淨排放整齊

十月十日 雙十節阿吃完了早餐來生個旗嗎?

不不不我沒這麼熱血阿 來這裡一整個是順便阿

誰叫這城隍廟夜市離新竹市政府這麼的近阿

翁記的名氣真的不小阿 有機會請來試試看

不過按照我自己的經驗 在新竹住了十幾年了

從來都沒有為了吃滷肉飯起的這麼早的 所以哈哈 只能說要吃城隍廟的翁記就隨緣吧

新竹市中山路75(城隍廟內)


檢視較大的地圖 

 

大安-九州杏子日式豬排


住在台北真的很幸福耶 有好多好吃的東西啊
這一天臨時約了Ronald 吃飯 這麼臨時的我們就約在有餐廳聚集的忠孝復興站
這裡真的是非常棒的地方啊 好幾個SOGO百貨好多的美味餐廳
一直對於日本的豬排飯很難忘懷的我 一看到這日式豬排
二話不說地就選了他 因為我一直覺得日本人怎麼可以把豬排弄得這麼嫩這麼好吃
既然這裡開了一家店 鐵定是要來品嘗一下的
中午十二點多 不用排隊 真好 可能是周一的原因吧
聽說這裡有時候也是需要大排長龍的阿 整個空間的設計很簡約

牆上貼了許多這樣的書法 日文但是寫的是台灣的文章

中午有許多的套餐 看這這些東西我每一個都想吃啊

當然也有標準的菜單 不過大部分都是以豬排為主 搭配其他的炸物

這就讓我非常的熟悉了 自己的醬料就自己來製作吧
記得要把芝麻磨的樂碎越好 這樣可以跟醬料充分的混合
豬排沾了之後 才能夠把滿滿芝麻跟醬汁都吃進去

這一份是最基本的杏子豬排套餐 吃這一份就可以把最多種的炸物一次滿足
裡面有炸豬排 炸蝦跟炸牛蒡絲 當然茶碗蒸跟味增湯是必備
這裡的米吃起來有點像日本的米 很Q也算是粒粒分明吧
問了一下服務生 他們稱這個米是越光米 說是它們自己在台東種的
我在想是不是直接引進日本越光米的品種 然後在台東耕種 不過服務生就沒辦法確定了
不過在這裡吃豬排餐 跟在日本一樣 白飯跟生菜是隨你吃到爽阿

看到Ronald吃的這一份 真的讓我感到太意外了
這一份豬排叫做蔥花蒜泥鹽味豬排
這樣的處理方式我在日本真的沒看過啊
這樣面的蔥跟蒜泥超級多的整個蓋過了豬排
這個豬排真的炸得相當的好啊 外皮很酥但是整個肉質超級軟嫩的
吃起來有豬肉的香氣 但是一整個跟台灣的豬排都不一樣
怎麼可以有這麼軟嫩的味道 把蔥花蒜泥搭配配豬排一起吃
那清脆的口感更是把肉的香味帶出來
雖然這不是我點的 我只吃了一小塊 不過這味道真的讓人想念阿

中午來吃還算划算的 主餐之外還有甜點跟咖啡阿
我喜歡他們的杏仁豆腐 還蠻好吃的阿

好滿足 雖然我點的杏子豬排套餐感覺輸了 但是豬排也很好吃
真不愧是日本來的啊 下次一定要再來

九州杏子日式豬排 台北市忠孝東路三段300號 SOGO復興店10樓


檢視較大的地圖

中山-高玉日本料理 連午餐套餐都好吃阿

高玉 我想喜歡吃日本料理的台北人都知道吧

據說這可是由黃茂雄跟曹興誠等科技業大老們共同出資所開的店

這個店挺低調的 不以裝潢取勝 強調的是純正的日本味道

而且為了要維持這味道的純正

高玉還特地從日本空運食材 希望可能呈現最正統的味道給客人

這店就在我們常去的大樓地下一樓

雖然常去 但是因為實在是不便宜阿 所以之前也都沒有去吃過

沒想到這一次因為開會只有幾個人 我們就靜靜地來到了位於地下室的餐廳

在包廂裡進行我們的午餐會議阿

因為是午餐會議阿 就簡單的來個套餐吧

不知道多少錢 但是以這裡的定位我想應該也便宜不到哪裡去啊

一上桌就先來杯茶 當然這個沒什麼特別的

每一家餐廳都要做的 只是這茶杯上大大的高玉兩個字 好顯眼阿

當然吃日本料理 生魚片絕對是不可或缺的

因為完全不用調味料的調理 絕對是考驗食材的好壞跟新鮮度的關鍵

高玉一直是講究食材的新鮮的 這些生魚片真的非常的軟嫩

一小盤三種不同的魚提供了不同的口感

有軟嫩入口即化的 有稍微Q彈有咬勁的

當然也有透過噴槍炙燒後一點點那生與熟的巧妙搭配

而且這芥末吃起來就是現磨的阿 絕對不那種化學顏料去調出來的

香氣不濃但是有明顯的顆粒

這茶碗蒸真的好軟嫩阿 絕對的入口即化

裡面的肌肉也非常的軟 吃起來很Q 一整個火侯剛剛好

還有焗烤 這一個套餐真的挺特別的

不過這焗烤我覺得還不錯 因為起司放的沒有太多或者是份量剛好

所以不會有焗烤吃到最後覺得太膩的問題

這個是蘿蔔泥搭著魚肉 這個蘿蔔泥覺得不是配角阿

已經處理過的 所以沒有生蘿蔔的青菜味道

沾在魚肉上 吃起來挺順口的

服務生不介紹 其實感覺不出來是蘿蔔呢

炸蝦 天婦羅 感覺上這一個套餐沒有特別的主餐

但是幾乎大部分日本料理裡面會看到的元素這裡都有了

當然蝦子很新鮮 重點是炸起來的油膩感處理得很好

最後來一碗湯吧 喝日本料理的湯 最怕那個鹹度了

果真大老闆喜歡吃的 一定要養生阿

這裡的湯鹹度剛剛好啊

照例 怕你吃不跑吧 再來個握壽司補一下

本來每個人的配額是三種不同的握壽司的

不過我們趕時間就這樣上桌了

這握壽司對我來說經驗的是那壽司米阿

好好吃 一整個就是越光米上身的晶瑩剔透

當然師傅的手藝很好 力道用的剛剛好啊

整個魚非常平貼地黏在米上頭 但是米的形狀跟口感並沒有被影響

看起來好像沒吃飽是吧

這一整個份量十足阿 挺稱的阿

最後再來個葡萄柚的甜點 看得到果肉的阿 這個也做得不錯啊

只能說這店家算是誠意十足 當然要吃也要口袋夠深

我們吃的套餐沒有大菜 但是我覺得相當滿意了

下次如果有更有錢的人請吃高玉的話 希望可以嚐一下其他的東西

PS, 上次在南軟裡面的小高玉吃得相當滿意 聽說師傅系出同門阿 倒是可以考慮看看

 

104 台北市中山區民生東路38B1  電話:02 25032215


檢視較大的地圖 

 

中山-渡海來台 日本一風堂拉麵

前一陣子台灣興起了一股日式拉麵的熱潮

一風堂在中山北路開了店 而山頭火呢 則是開在SOGO忠孝店裏頭

聽說剛開的時候 那道地的日本拉麵一整個風靡台北阿

要吃個拉麵要排一個小時的時間 真的跟當時UNIQLO來台的時候盛況相當阿

就因為這樣 我們每次到台北每每談到日本拉麵 但都不敢安排

總是擔心吃個飯要大排長龍

這天在台北待到八點多了 雖然沒吃晚餐但其實並沒有很想找東西吃

準備走去捷運站前搭車回新竹前 來到了忠孝復興站

小田先生說 還沒吃過一風堂吧 要不要去看看

也是啦 體驗新店還蠻有趣的

只是原來我搞錯了 原來一風堂不在過馬路的那SOGO裡面阿

就這樣我們搭計程車來到了中山北路的一風堂

 

果真好像熱潮已經過了阿

雖然八點半多的時間 整個店裡面還是非常熱鬧 客人滿滿

不過這用來排隊的椅子上已經沒有人了

一風堂整體的裝潢相當的現代 不過用了大料日本繪畫風格來裝飾

整個空間呈現出相當有趣的對比

桌子跟椅子呈現出不太一樣的風格阿 那白色紅色的椅子感覺挺摩登的

在椅子底下有一個籃子讓客人可以放包包衣服的

這相當有有日本貼心的風格

整個空間相當的寬廣阿

餐廳用了大量的紅白黑的對比 來呈現現代的風格

最有趣的是 超多的湯匙用來裝飾

這一片牆一風堂的背景  但是上面掛了超多的白色湯匙 相當特別

既然來自名門 當然要好好介紹一下一風堂囉

一風堂成立於1985 2008年起也陸續在紐約 新加坡 首爾 香港等地開店

厲害的是在2010Yelp!網站評為全美人氣餐廳No.1

2010-2011年亦獲得了東京年度拉麵大賞

不過來台灣的一風堂 其實是透過賣燒肉的那個乾杯進來的

一風堂創始人河原成美先生 透過友人牽線認識乾杯 說是理念相投

不過我想應該是臭味相投吧    所以就攜手進台灣市場了

成立了乾杯一風堂 並於20125月在台北開設台灣第一家分店

一整個要入境問俗阿 竟然在菜單裡頭看到了虎咬豬 掛包阿

這是日本也有的菜色嗎? 下次去日本一風堂的時候要好好了解一下

當然 紅丸跟白丸這兩種基本的口味 是我之前在日本吃的種類

這裡也是基本款的菜色阿

白丸算是一風堂的經典拉麵了

這個豚骨湯頭 超級濃郁的 我想一定熬煮的相當久 才能有這樣難忘的香氣

只是大骨熬製的湯頭 太過油膩了點阿 喝起來實在太重了

這是紅丸 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不一樣啊

除了碗是紅的之外 就是那麵上面一丁點的辣椒阿

千萬不要小看這一點點東西啊 這可是特製的辣味味增阿

這可以讓整碗湯頭的香氣增加 多了一點不同的風味

可是長久反覆研究才有的

不過這裡面的兩片叉燒真的是太銷魂了

雖然只有薄薄的兩小片 但是超級軟嫩的 一整個入口即化

這樣的味道真的是只有日式拉麵才有的 跟那溫潤湯頭一整個相當契合

這裡儼然成了一個觀光地點了

在門口有一群年輕人在吃飽喝足之後 就拍起照來了

今天我穿著襯衫西裝褲 實在不適合做這樣的事情

不過這一風堂的首吃 不滿意但還是讓我重拾對日本拉麵的想念

也許月底去日本的時候 再去本店吃吃看吧Omori-博多一風堂拉麵 

一風堂拉麵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一段85


檢視較大的地圖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