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公園乾麵

4ac5ca834800c 新竹-公園乾麵

我想住在新竹市的人,應該沒有不知道公園乾麵的,之前吃過幾次,每次只要有同事要到新竹市區辦事,幾乎隨手帶公園乾麵回去吃是一定要的。公園乾麵又名曾家乾麵,這裡賣的東西很簡單,其實跟一般的小吃店一樣,主要是麵食跟湯,乾麵是這裡的招牌。大家都知道乾麵要好吃,重點就是醬料,老實說,公園乾麵的醬料看起來很普通,就黑黑的醬,也沒有加入任何的肉燥、豆干或其他的佐料,不過吃起來就是鹹鹹香香的,加上一把豆芽菜,吃起來爽口有味。至於各種湯的湯頭,都是大骨熬出來的,他的骨肉仔湯,肉蠻嫩的,而且不帶任何骨頭跟肥肉,喝起來也很棒。

所有的醬料算是獨門秘方,不過因為太受歡迎了,所以也有在販賣,所以對於喜歡這裡醬料的人,可以買一罐回家天天品嚐。此外,除了甜麵醬之外,這裡也有獨門辣椒醬,不過我不吃辣所以沒嚐過,不過我想應該不會太差,大家也可以試試看。

PS:公園乾麵位於光復路與公園路的交叉口,台塑加油站的後方,這個地方離麗池公園,也是新竹動物園、孔廟、花市、體育場館、游泳池的附近,所以如果來新竹這些地方玩,千萬可不要錯過,便宜又大碗的路邊美食。公園乾麵地址:光復路二段51554號。對了,這裡因為巷子不大,來吃的人也很多,所以停車不很方便,所以去吃的時候,千萬不要學我,就大棘棘的把車停在門口佔住一個車道喔。

北埔-豔陽天逛北埔老街

週日清晨,流浪貓在家睡覺,雖然將鬧鐘調成920的,不過我睡我的,一直到到10點半,突然間接到安公子的電話,他說他已經跟相機主人借到相機了,去拍照吧。喔,因此我就趕緊的起床盥洗,直奔自強南路的7-11。之後拿起那台類單眼傻瓜把玩一下,柯達800萬畫素、7倍光學、2005年出廠的相機,這在三、四年前可是高檔貨的呢,這裡令流浪貓感嘆跟恐懼3C產品的高汰換速度。(安公子要跟相機的主人Michael的老爸呼籲,要盡責啦,買了這麼高檔的相機都沒用來拍Michael,放到連觀景窗好像都發霉了)去哪邊呢?去那裡都可以囉,因為今天時間算早,於是流浪貓就跟著安公子前往北埔的方向前去。

北埔老街,其實只是短短的一段路,然後圍繞在慈天宮跟幾棟國家古蹟之間(天水堂),真的只是短短的一段路。

在慈安宮前面的藝術表演者,以及擋我景觀的幼童。

(安公子註:我怎麼記得一直在討論的是這個擋在前面,擁有不錯背影的妹妹阿!)

天水堂,不過沒開放參觀,大門是鎖著的。所以只能透過門口亂拍,而且它庭院還放著很破壞畫面的塑膠帆布,這角度真的不好抓。(安公子註:天水堂是姜家古宅,裡面是有住人的,所以是不會開放參觀的啦!)

—————————————————————————————————————————————–

北埔有點讓我失望,雖然大家都很喜歡去北埔逛老街,這次去北埔,忽然發現北埔的景點少的可憐,看來看去只有天水堂跟慈天宮。不過也可能之前來北埔又吃又喝,特別是擂茶,一夥人光是喝擂茶就可以耗好一段時間。這次目的是來拍照,除了慈天宮還是一樣是傳統特色的廟宇,永遠香火鼎盛。至於天水堂,畢竟這還是一座有人居住的古蹟,也不能進去好好觀賞,透過門縫只能窺的一二,總是覺得有什麼沒有看到的。至於秀巒公園,號稱是新竹縣十二景之一,從公園上可以遠眺附近的幾個鄉鎮,據說是美景,不過在老街上實在覺得無趣,所以也沒有走到公園去感受這傳說中的巒春曉。

不過如果想來北埔吃吃喝喝的,我想還是不會失望啦,不管是芋仔餅,柿餅,擂茶,菜包或是客家菜,樣樣都可以滿足大家的胃的,所以來北埔,記得除了看看古蹟外,一定要坐下來吃吃喝喝喔。

PS:聽流浪貓說他有寫日記的習慣,這個遊記是他日記得一部份。

五峰-山上人家雲深不知處

上星期實在太操了,心情有點down,所以一直想說要找個下午,不要上班放個空星期四出門前,想說就是今天了,早上有兩個約,下午基本上沒啥大事情,好吧,下午就來給他放個假吧。不過人算不如天算啦,老闆臨時排了一個會議,讓我只能從兩點請起,老實說這個時間也沒辦法去哪了,畢竟許多漂亮的景點都有點遠

好吧,就來往竹東方向走吧,其實完全沒有目的地,只是沿著路走忽然閃過一個路標,山上人家,這不是早上同事才說過的地方嗎?好吧,轉個彎往山上人家

其實會轉進山上人家的方向,我心裡想的是,應該很快就會到了吧不過當車了在山路上開了二十分鐘,才發現自己已經處於進退兩難的地步,雖然不知道前面路還有多遠,但是已經開到不甘心回頭的地步了,所以直能硬著頭皮的繼續開。

這裡的山路其實保養的並不好,甚至有不少是石子或泥巴路,所以車子開起來真的是十分的顛簸。

(後來才發現,去過的人都建議,最好是開四輪傳動的車子上來,不然起碼底盤要夠高,會比較保險。不過我的小房車硬是冒著拋錨的的風險上了山。)終於在彎進山路大概四十幾分鐘的時候,我們到了山上人家。

山上人家,聽起來應該是一個具有傳統中國風味的建築阿,怎麼是一個歐市建築阿。不過因為不是假日,所以人很少,整個環境很安靜,也因為為在海拔1200公尺,所以比平地也涼爽許多,當然空氣也特別的清新。

以在這樣的半深山裡,能夠打造一個歐風建築,並且有一片草地,許多花草園藝及一小片步道,山上人家算是成功的。就連星期四這樣的weekday,人也還算不少,不知道是不是最近太多人丟頭路,所以來這裡散心。(希望不是才好)

因為出門的晚,到山上人家的時候已經四點十分了,沒想到初冬的傍晚,時間到了霧氣就上來了,沒多久,我們已經置身雲霧飄渺中,寒意也漸漸的重了,所以想說趕著天黑前就下山去。不過冬天天是黑的快,其實在離開山上人家時候,沒多久就離開了繚繞的雲霧,但是還沒回到市區已經黑夜降臨。今天算是個不太成功的忙裡偷閒,因為花在開車的時間遠大於在山上人家清閒的喝茶,所以下次要來,一定要提早上山,再怎麼樣也要坐下來好好喝杯咖啡。

20081204

尖石-水田部落

人家都說原住民非常熱情,之前沒有接觸過太多原住民,所以並沒有太多感覺。不過今天在武漢跟水田部落,真的深刻的感受。

武漢跟水田部落是在尖石鄉,到訪這兩個部落完全是計畫外。在經過武漢的時候,看到這裡的教堂,非常漂亮,而且星期日下午還非常熱鬧。悄悄的走入教堂,沒想到,幾個小朋友大聲的喊了,有人來了他們都還是小學生,跟他們簡單的聊了一下他們幾歲,住哪裡,幾個嘰嘰喳喳的爭相回答,顯然他們對於闖入的陌生人完全不覺得危險,一下就好像熟了一樣,說了一堆。

小朋友們說他們的學校就在橋旁,所以在離開武漢部落後,沿著路走,到了另一個部落,新樂村的水田部落。水田部落看起來比武漢部落來的大一點,路上坐了幾個老先生老太太在聊天,也一邊享受冬天難得的太陽。

這裡的人超愛湊熱鬧的,看到有相機,就喊著要拍照,而且不幫他們拍還會抱怨呢!而相機才剛拿起來,阿嬤不甘寂寞的搶著擺pose,實在有趣。

這裡的新樂國小也蠻有特色的,充滿了原住民特色的圖騰,樹上還掛滿了小朋友用來許願的CD片,呵呵大部分寫的都是要快樂囉。

20081207

 

新埔-柿餅之鄉旱坑里

在這個秋天之前,其實流浪貓是不知道柿餅之鄉新埔旱坑里這個地方,以及九降風這些個名詞的;當然啦,流浪貓還是曉得新埔名產柿餅,因為如果需要買柿餅可以到新埔義民廟旁的商店街購買,然後那裡的老闆會特別強調說這是新埔特產的喔。之前也沒聽過九降風,但當然是知道風城這裡的東北季風所影響的種種產業文化特色,這帶來了先民困苦的農業生活,也帶來了柿餅之鄉跟米粉之鄉的稱號;但我居然一直以為「九降風」是個地名(應該還是有吧,流浪貓居住的這塊島上應該還是有叫做九降風或者諧音的地名吧)

正戲來了:這個秋天,人類跟我說:「秋天到了,柿子紅了。應該有在曬柿乾吧~~」。接著又是在某日,安公子寄了一篇「前進新埔九降風起,柿子紅了」的報導給當時仍在流浪、神遊物外的我,看著它介紹著柿餅之鄉的相關訊息。咦,這也是在新埔這個客家聚落呀,那可以趁著拜訪客家古厝的機會,順便找找~

探勘地形:於是,這就有了流浪貓兩次拜訪「柿餅之鄉新埔旱坑里」的遊歷了;第一次我自己隨意走走,沒有目的性就當做探勘地形、熟悉路徑,以利後續作案所需。第二次則是在運輸工具不受限寵物類、流浪動物類的體積下,搭載安公子的車啦。

帶有流浪習性的貓,總是不會認真的去記清楚確切的地理位置,就算是查地圖,我也只是查大方位,不詳細記載路線的;反正就是到處走走逛逛、不需要記得太累啦。反正新聞報這麼大應該不會太難找吧。

路線:將新埔義民廟作為起始點,一樣延著義民廟前那十字路口,由竹北往新埔方向的義民路像東方前去,一直走到新埔市區,在新埔天主堂的十字路口往左彎進去,一路上可見多家的柿餅工廠招牌。第一次探訪的時候,並沒有說要往特地的哪裡去,因為我也不熟,就順著路標的搜尋下去吧。

一從天主堂彎進來就可以看到的大路標,這應該是用客家語寫的,因為流浪貓看不懂~

一路上幾乎都是往左轉,只有在這個路口是得右轉,但路都很好找,因為路標很多。

柿餅工廠:在路旁可以看到這樣介紹牌。把一路上有的柿餅工廠都給標示出來,在旱坑里的這一段路是很典型的丘陵地,農家散布於這一條產業道路之上。各個柿餅工廠就是要從這產業道路在彎進去,農家利用自己的庭院作為柿餅工廠的場所,這條路大概有個幾公里,彎彎曲曲的走下去,最後會接上往湖口山區,然後再接到湖口老街附近的小路上。一路上蜿蜒著的路,有很多家有路標只是的柿餅工廠,隨意的停下來前去拜訪,揹著canon相機的貓偽裝成一副很專業的假象,就直接的給它走進去;看到有曬柿餅的景象時,就~請問可以拍照嗎?呵呵,真是好用!

曬柿餅的介紹:曬柿餅不是一件輕鬆的工作,主要是因為它非常挑天氣狀況,通常柿餅至少要曝曬風乾的將近一週,但在這些過程中只要天氣狀況不佳,就很容易發霉、腐敗,失敗就毀了,不能重工,也無法回收。在一間柿餅工廠的老闆娘還跟我說,現在即使在這特別重視傳統日曬法的新埔也越來越多家都改成機器生產了,很多人都不再曬柿乾了;因為現在的失敗率真的不低,機器則沒這個顧慮。而在探訪的過程中,也的確發現好多家工廠其實都是沒有在曬柿乾的了。

柿乾的製造過程:曬柿乾有好幾道繁複的工程,但大概都包含著「去萼,除去果蒂」、「削皮,機器削皮或是人工削皮」、「風乾曝曬,上竹簍/鐵架上讓乾冷的空氣吹過柿子,或是曝曬在陽光之下」、「捏壓,還要再將漸漸風乾的柿子予以成型」、「碳烤或者是烘薰」這些過程。而這整個過程,大概也需要經過七天。

在樹上的柿子,這時候的柿子是不能吃的。

選果後的削皮:這到底用機器還是人工,就不一定了。但是削皮是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如果在削皮的過程,不小心多用了點力把柿子給捏壞掉,那這個柿子失敗率會增高,大概也就喪失了變成柿乾的機會。感謝兩家的老闆熱情的給我們拍照

 

風乾、曝曬:這是大家最喜歡的過程,因為一盤盤黃橙橙非常誘人的柿乾,就盡情的展現他的美。偽裝成攝影專家的流浪貓,該上工囉!

成品出貨啦!柿餅到這種程度已經可以出售了,不過也有些柿餅會曬的更乾的。

這家柿餅工廠,也有門市部可以直接購買柿餅,遊客可以挑點柿餅當伴手禮喔。另外門前的那幅曬柿餅的大照片很有氣勢,只可惜我們參訪的日子,都沒能遇上那麼壯觀的場面,另一方面應該也是攝影技術沒有到家。在流浪貓跟安公子拜訪這家N018.的柿餅工廠時剛好遇到canon的攝影同好會,大家都挑這個有著大陽光的秋天氣候出來閒逛。

PS:秋天的柿子真是讓人垂涎欲滴阿?感謝流浪貓賜文,呵呵

大溪-豆干好吃啦

大溪,第一個想到的,我想大家都一樣是豆干,沒錯啦,豆干真的是大溪的名產,不過今天要介紹的是也有賣豆干的大溪老街。大溪被大漢溪所貫穿,是早期發展經濟的重要據點。特別是在劉銘傳在大溪設立了據點之後,大溪成為貨品集散地,老街開始出現了店屋。而日據時代日本的都市更新,將大溪的和平街及中山街進行改造。大溪的和平老街是大溪最繁盛的老街,每一間房子都相當華麗,有巴洛克風格的雕刻,相當具有歷史意義。而老街位於大漢溪旁,所以來老街逛街的人也可以順便欣賞大漢溪上河水切割的美麗石頭,之前來的時候都為了停車的問題,在老街附近繞來繞去找不到停車的地方,現在在大溪橋旁,已經有一大片停車場落成,對於想來的人非常方便。

(大溪橋算是新的,也是具有巴洛克風格,遠遠的那頭有一大片的停車場。)

大溪位處北橫公路起點及鄰近石門水庫,所以去拉拉山或慈湖可以順便來老街走走,嚐嚐這裡的美食,當然我們也吃了這裡有名的豆干跟碗粿。

黃日香豆干:民國十三年,黃家先祖為了撫養家中大小,開始賣豆干,但是因為有時生意清淡,一日所得不敷家用,所以儉省的妻子邱露將豆乾改良,以紅糖製成焦糖為染料,使用古井清澈井水,契而不捨的改良,才研製出風味獨具的秘方,由於口味獨特,鄰居每天都聞到豆干的香味,所以「黃日香豆干」之名不徑而走。不過我們吃的不是黃日香,是廖心蘭,雖然名氣不如黃日香,不過現滷的豆干,一樣香Q入味。

里長嬤碗粿:這個碗粿很好吃,雖然看起來很簡單。已經有六十多年的歷史了,里長嬤是前福仁里里長的夫人,按照古法,用在來米研磨成米漿後放在蒸籠蒸,出籠之後在碗粿上面撒上佐料即可食用,佐料有菜脯、香菇及大溪特產黑豆干,淋上以醬油製成的醬汁吃起來菜脯脆脆,黑豆干香香,真的很好吃喔。

(這是老街的地板上的地磚的圖樣。)

(老街旁一定有老廟囉!)

(老街常有一些傳統技藝的表演,老街旁的中正公園裡,有一個比人還大的陀螺。)

新竹-晨訪南寮港

南寮漁港,位於新竹市西北,在38年完工。這裡也是新竹早期發展的地區,全盛時期,這裡聚集了來抓小卷的漁船,甚至也有大型的拖往漁船,不過後來因為頭前溪溪口淤積,所以新建的新竹漁港,取代了南寮漁港的地位。(南寮漁港跟新竹漁港不是同一個地方?難怪當時彭老師寫的文章裡,我有看沒有懂。)近十年來,因為文化保存的理由,這裡成了都市更新的計畫之一,這裡不在是一般的漁港,而是發展成休閒中心,結合了漁產品直銷中心,及附近的十七公里海岸與步道,這裡成了大家最好的休閒場所。

以往來南寮漁港,都是在傍晚,偶爾來看看夕陽或是買個海鮮,不想這次想換個時間,不知道清晨的漁港是什麼樣的風貌。在快速道路68通車後,要到南寮真的是很方便往西走到底,不過這次選擇了走中正西路,一大早也沒車,所以也很快。

不過雖然說是一大早啦,太陽起的更早,所以到漁港的時候,太陽已經遠遠升起,不過這樣的陽光呈現在照片裡更是漂亮,跟黃昏有一點點不一樣,更亮一點點,所以不用太多技術就可以拍出好的照片。

一早人不多,船的數目比人多的多。空氣很清新,不過帶點鹹鹹的海水味。偶而有幾個不知道是剛回港還是剛睡醒的漁工在船上準備。不過漁產品直銷中心,裡面可是熱鬧滾滾,幾乎每一個攤位的人都來了,開始把所以的海鮮魚貨上架,因為很快就會有客人上門。

秋天的漁港清晨,只能說真美

竹北-采田福地

竹北有古蹟?真的嗎?我想除了我之外,對於大部分的竹北人來說,也很難相信竹北有古蹟,不過看了其他格友的介紹後,原來竹北真的有古蹟,而且就在不遠的中正西路往南寮的路上。不過顯然竹北人並沒有很熟悉也不重視采田福地這個古蹟,特別是中正西路上的路標上,竟被貼滿了傳單。而許多采田福地的鄰居,也搞不清楚這是什麼,顯然竹北市政府要加油宣傳。不過這個地方真的不好找,隱藏在住宅區中,如果眼睛不夠犀利的話,很容易就錯過。

采田福地,已經有兩百多人的歷史,是去全台少數原住民的祠堂,而這個已是在乾隆年間,竹塹社人在漢人渡海來台後,開始學習漢人祭祀祖先的祠堂。這個祠堂本叫做七姓家廟,據在采田福地幫忙的先生說,這是當時為了避免被株連九族,所以一家人拆成七個姓氏,但是仍然共同祭祀,併同時祭祀福德正神。(這七個姓是錢廖三金衛黎潘)

(當時的人常以捕鹿為食,所以可以看到底下的圖案中,還特別把獵鹿人與鹿放在上面。)

 

就在咸豐年間,移民來談的漢人發生閩粵械鬥,把整個祭祀公館給毀了,後人在重建的時候,就把整個祭祀公館重新命民,將漢人稱原住民用的「番」拆成采田,加上也祭祀福德正神,所以就定名為采田福地。

采田福地整個的建築風格,屬於不完整的三合院型式,只有正身及左橫堂,不是很清楚為何沒有右橫堂,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敵人總是來自右方的海邊,所以不建右橫堂,對於防禦可能容易點。

(台灣傳統的建築型式,燕尾型式的屋脊。)

(乾隆皇帝所賜的匾額,義勇可嘉)

下個月初,這裡有盛大的慶祝儀式,慶祝兩百多年的建廟,好幾個采田福地的義工,特別聚集來這裡討論細節,有這些人的幫忙貢獻,采田福地才能永續經營。

中壢-觀光夜市一頓飽足

中壢,這個在桃園南部的主要城市,有啥好玩的?老實說一時間還真的想不出來。今天跟同學碰面,想到要吃飯,忽然想到自己也很久沒有去中壢新明夜市了,乾脆來去夜市逛逛好了。

中壢觀光夜市,位於新明路上,旁邊是新明國小。跟其他的夜市一樣,吃的喝的穿的玩的樣樣都有,不過因為是晚餐時間,所以人幾乎都往吃的攤位聚集,我們因為肚量不大,所以決定先走一圈,在決定要吃啥。當走到新明路與中央西路,忽然看到一堆人在排隊。通常有人排隊的攤位,不是哪個電視台有拜訪過,鐵定東西是好吃的。潤餅,平常就蠻喜歡吃的,既然人都已經排了這麼長了,沒有吃吃看顯然是對不起自己囉。這家的潤餅,直的蠻好吃的,除了包了許多高麗菜跟豆芽菜,所以吃起來不膩,同時蘿蔔乾跟炸過的油酥更讓整個潤餅咬起的的口感又香又脆,除了這些還有香菇跟一點點花生粉跟一些紅醩肉,整個吃起來很香又不膩,而且蔬菜的水瀝的很乾,所以整個餅皮一直都乾乾的,吃起沒不會濕濕的而失去咬勁,所以是真的好吃耶,這麼多人排隊不是假的。對了份量還真的不小,只要30元,算是便宜好吃又大碗喔。

在潤餅攤位的旁邊,還有一個宜蘭蔥餅,也是一樣排滿飢腸轆轆的人,有興趣的人也是應該要試一下,聽說這是公館夜市蔥餅攤位的連鎖,所以也是有口碑的啦。除了蔥餅跟潤餅之外,整個夜市還有一個很多人的攤位,就是簡師傅麻辣臭豆腐,這個攤位前面人滿為患,還因此造成大塞車。不過這裡的老闆沒讓客人排隊,反而是採用發放號碼牌的方式,看起來老闆很有經驗,知道夜市人多不好排隊,用號碼牌叫號比較實際。

觀光夜市不只有幾個有名而且好吃的攤位,還用最夯的方式行銷喔,想看看中壢夜市有什麼東西嗎?記得上上中壢觀光夜市的網站喔!www.jlyes.com.tw

新埔-客家古厝

新竹的這些地方如新埔、關西、竹東等地,都有著豐富的客家文化、聚落以及古厝。總是在偶而的騎車經過時,為路邊古樸美麗的客家古厝感到深深驚豔。貓所棲息的竹北這地方,距離義民廟很近,假日無聊時貓常往這些地方閒晃。而在義民廟附近周遭的這些地方,他的一般民居、還有新埔鎮上的老建築物就都很有看頭,這些古厝頗有名氣的。

某日,安公子跟貓說,不應該繼續在家裡當流浪貓(安公子註:是不要再當宅貓吧)了,所以就剛好在週六下午,一起出去拍照走走吧。

新埔上枋寮劉家古厝:在從義民廟前那條十字路口往東,那邊就都是很傳統的客家民居建築,這一路上有很多的民宅都很有客家特色,不過大部分都是住家。有一次繞到裡面的小巷去,結果一時之間驚醒多位休息、工作的阿伯紛紛抬頭看著我,這樣子之下當然是不能繼續參訪下去囉。但劉家古厝,則是一個開放的空間,可讓遊客散步或騎腳踏車閒逛的地方;遊客也可以走到有開放的房子內部做參觀,但古厝的另外一邊目前有住著住民,請勿大聲喧嘩、影響其住家。這個倒還和鹿港某些古厝還滿像的。

在義民路的路旁的指示牌

重修碑記這可是花了五千萬經費的

上枋寮全貌數景

兩邊屋脊的燕尾造型

內有住戶喔,所以還特別註明,請勿大聲喧嘩,尤其是使用擴音器等。

新埔上枋寮一般民家:在義民路旁還可以看到另外幾家民房,房子很古樸,而且也很住家;週六下午我們前往參觀時,圍牆上還晒著棉被呢。

新埔上枋寮天祿堂:位於劉家古厝後方的小路上,還有著另外一戶「客家三合院天祿堂」,這裡並沒有列入古蹟保護,目前也還當做一般的民家,我在週三的午後前來拜訪,沒有其他的的遊客,我試著往前面多一些的地方近看著它。一百多年前,這也是大戶人家吧,從屋脊的兩端看去,可從其燕尾造型看出它當初的不平凡。

大門前的椰子樹,有被特別的介紹。

新埔鎮上的其他古厝:由義民路二段往新埔鎮中心前去,可以在路旁又看一家很古色古香的老厝,不過這一家看起來就是荒廢了些,似乎也沒人住了。新埔這一帶地區,有很多老建築都沒有維護,大概也是因為古厝維護太昂貴了,以劉家古厝而言,光政府提撥的經費就需要五千萬元。所以很多房子就沒有好好維護,或者乾脆用其他的風貌改建了,就改建掉原有的風味。

感覺好像是荒廢了,但又像是有人住的地方

路邊的一處民家,它就沒有那個屋脊的燕尾造型了。

我對客家建築裡的這個大門口,覺得很新奇。這可以站衛兵嗎?

這是一個有上鎖的地方,而且還有養狗。這是在新埔鎮上,彎進去的小路裡邊

—————————————————————————————————————————————–

那日是星期六,本來沒想到去新埔,只是新埔真的很近,加上聽說那裡有客家民居算是特別,所以走了一趟。整體看起來,大家對於能夠展現客家傳統特色的建築,仍然相當珍惜,所以政府還大筆花錢來整修。比較好奇的是,房子的一半開放參觀,另一邊則仍然住人,整個感覺的就每天有一堆陌生人在你家的其他房間進進出出,偶爾還有人探個頭看,感覺總是不太自在,不過我想這就是接受政府補助保留這樣文化的代價吧。

PS:感謝流浪貓整理了這篇文章,仔細看了一下,的確單眼相機拍出來的效果真的比傻瓜好啦。呵呵

湖口-老街展風華

常常走省道要回家的時候經過湖口,都會看到湖口老街的路標,的確這個知名的湖口景點離省道台1線不過一百公尺,非常的方便。
秋日下午,天氣真的很舒服,風微微的吹,陽光也暖暖的曬。印象中,老街好像很短,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的,不過距離上次來,已經好久好久了。
湖口老街,昔稱大窩口,大約在一百年前建立的,也就是在日據時期就已經建立(有另一說,老街在清光緒年間,鐵路開始興建時,就因為鐵路帶來人潮,所以聚集的人潮興建老街),因此老街並不是台灣獨特的建築型式,事實上,湖口老街與迪化街、三峽、大溪、北埔、金門等地老街,都可以稱做是所謂日據時代的「大正式建築」,只是湖口老街保存的更完整,並沒有因為時代變遷而改變風貌。

跟其他的老街一樣,這裡的屋子依然有人居住,大部分的人也利用老街吸引人潮的優勢,做起小生意,吃的喝的還有玩的。老街的房子均有拱形的門廊設計並相對,非常整齊,而且均有騎樓。整體風格比較簡單,不似巴洛克式一味強調細部的裝飾,而是透過線條與面做搭配。

湖口老街我想應該是多元文化聚集,街頭的天主堂與街尾的三元宮,不過相距幾百公尺,加上建築風格結合了東亞的紅磚建築、西洋的華麗裝飾與廊柱及閩南式的堂號浮雕,大部分都採用吉祥圖示,例如福祿壽、花草、龍等泥塑來妝點。近年來社區整體營造也讓老街擁有新風貌,許多的牌樓整修,管線地下化及石板路的興建,都讓老街不因老而與現實脫勾,大窩口促進會,就是很重要的策劃者,帶領老街不因新潮流而失去活力。

老湖口天主堂與老街另一端點的古蹟三元宮遙遙相對,二者一為東方、一為西方,卻共同見證老湖口從興衰走向沒落的發展史。來到老街上,可以充份感受老街居民對中國傳統廟宇信仰及西方天主教信仰的兼容並蓄 。

三元宮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廟宇,為五開間二殿二廊,格局嚴謹而完整,本廟最大的特色在於其建築結構上,正殿的承重構造拋棄傳統廟宇的石柱,而改為磚砌方柱,更省去通樑等木構件,使得廟內顯得樸實穩重。而這樣的磚構造除了與老街具有同樣的風格之外,也成為本廟最大的特色。

1965年正式落成的老湖口天主堂,乃是義大利籍神父滿思謙所籌建。老湖口天主堂座落於湖口老街頂端,即原湖口火車站舊址。其建築本體位在稍高於街平面約3公尺的小丘上,以洗石子牆面、垂直分割列狀彩色拼貼玻璃及拔尖十字架等宗教特徵作為建築立面的主要元素。內部以挑高鋼筋混凝架構與雙斜面屋頂突顯建築內部高聳莊嚴的意象。

老街真的非常的短,如果經過花個一個小時,體驗一下這裡的建築之美,更可以吃吃喝喝,不錯囉。

寶山-風清日暖寶山行

從進入園區開始,寶山就成為常常聽到的地方,當然有時候要到北埔,走寶山的小路過去也比較方便,而因為新竹有太多人在園區上班了,這條寶山小路上下班常塞車,所以小路也被拓寬成大馬路。寶山最讓人耳熟能詳的,自然是寶山水庫,而寶山水庫群山環繞,處處美景,也可以算是科學園區的後花園。寶山水庫之所以會興建,主要是中央政府決定開闢科學工業園區,推展科技精密工業,而科技工業的用水需求極大,所以配合園區的開發,特別規劃了這個水庫的興建,並於74年6月完工。寶山是一個離槽水庫,是利用竹東圳攔河引水,將頭前溪支流上坪溪的水引入水庫。當然水庫的水除了供應園區之工業用水,也提供新竹地區的民生及灌溉用水。

之前就聽說寶山水庫的風景還蠻漂亮,不過一直都只有機會去沙湖瀝吃飯喝咖啡,但都沒有時間欣賞一下水庫風光,趁著秋意涼爽,特別去逛環湖步道。
為了要去走步道,還在網路找了找,發現很多人其實跟我一樣,對於寶山的認識都是沙湖瀝,所以一般人都搞不清楚在沙湖瀝沒開的時間,要怎麼找到步道。剛好看到有格友發表寶山水庫的遊記,所以我還特別問了一下,原來環湖步道的入口真的離沙湖瀝很近,才三百公尺左右,以順時針方向,過了沙湖瀝的門口,一下字就可以看到。
一大早,步道上幾乎沒有人,不過剛好趕上了垃圾車收垃圾的時間,所以悠揚的音樂與山裡的蟲鳴鳥叫互相輝映。因為是秋天,微風伴隨著暖暖的陽光,走步道真的是很舒服的一件事。步道上有兩做吊橋連結水庫兩端,一是寶湖吊橋,只供行人使用,還特別註明,一次最多只能五個人,走起來的確是搖搖晃晃的,腳下踏的木板也吱吱作響,還真的是有fu…(初到吊橋口,看到警示看板上用油漆噴上本橋封閉,本來以為因為建了新橋,所以還猶疑了一下,不過完全只是沒有公德心的人搞的鬼。)

另外一座是碧湖吊橋,位於步道尾端,是一座可以供汽車通行的橋,兩座橋雖然大小不同,不過造型幾乎大同小異。整體而言,步道的設計算是還OK,只是遊客的公德心實在有點…路上真的是垃圾很多阿。
整個步道大概1.5公里,連同聯絡道走一圈差不多3公里多,大概不用一個小時就可以完成,我想最悠悠閒閒的慢慢走,呼吸點新鮮空氣,是真的不錯的休閒。

(悠閒的釣手,不知道水庫裡可以釣到什麼魚?)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