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晨訪南寮港

南寮漁港,位於新竹市西北,在38年完工。這裡也是新竹早期發展的地區,全盛時期,這裡聚集了來抓小卷的漁船,甚至也有大型的拖往漁船,不過後來因為頭前溪溪口淤積,所以新建的新竹漁港,取代了南寮漁港的地位。(南寮漁港跟新竹漁港不是同一個地方?難怪當時彭老師寫的文章裡,我有看沒有懂。)近十年來,因為文化保存的理由,這裡成了都市更新的計畫之一,這裡不在是一般的漁港,而是發展成休閒中心,結合了漁產品直銷中心,及附近的十七公里海岸與步道,這裡成了大家最好的休閒場所。

以往來南寮漁港,都是在傍晚,偶爾來看看夕陽或是買個海鮮,不想這次想換個時間,不知道清晨的漁港是什麼樣的風貌。在快速道路68通車後,要到南寮真的是很方便往西走到底,不過這次選擇了走中正西路,一大早也沒車,所以也很快。

不過雖然說是一大早啦,太陽起的更早,所以到漁港的時候,太陽已經遠遠升起,不過這樣的陽光呈現在照片裡更是漂亮,跟黃昏有一點點不一樣,更亮一點點,所以不用太多技術就可以拍出好的照片。

一早人不多,船的數目比人多的多。空氣很清新,不過帶點鹹鹹的海水味。偶而有幾個不知道是剛回港還是剛睡醒的漁工在船上準備。不過漁產品直銷中心,裡面可是熱鬧滾滾,幾乎每一個攤位的人都來了,開始把所以的海鮮魚貨上架,因為很快就會有客人上門。

秋天的漁港清晨,只能說真美

竹北-采田福地

竹北有古蹟?真的嗎?我想除了我之外,對於大部分的竹北人來說,也很難相信竹北有古蹟,不過看了其他格友的介紹後,原來竹北真的有古蹟,而且就在不遠的中正西路往南寮的路上。不過顯然竹北人並沒有很熟悉也不重視采田福地這個古蹟,特別是中正西路上的路標上,竟被貼滿了傳單。而許多采田福地的鄰居,也搞不清楚這是什麼,顯然竹北市政府要加油宣傳。不過這個地方真的不好找,隱藏在住宅區中,如果眼睛不夠犀利的話,很容易就錯過。

采田福地,已經有兩百多人的歷史,是去全台少數原住民的祠堂,而這個已是在乾隆年間,竹塹社人在漢人渡海來台後,開始學習漢人祭祀祖先的祠堂。這個祠堂本叫做七姓家廟,據在采田福地幫忙的先生說,這是當時為了避免被株連九族,所以一家人拆成七個姓氏,但是仍然共同祭祀,併同時祭祀福德正神。(這七個姓是錢廖三金衛黎潘)

(當時的人常以捕鹿為食,所以可以看到底下的圖案中,還特別把獵鹿人與鹿放在上面。)

 

就在咸豐年間,移民來談的漢人發生閩粵械鬥,把整個祭祀公館給毀了,後人在重建的時候,就把整個祭祀公館重新命民,將漢人稱原住民用的「番」拆成采田,加上也祭祀福德正神,所以就定名為采田福地。

采田福地整個的建築風格,屬於不完整的三合院型式,只有正身及左橫堂,不是很清楚為何沒有右橫堂,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敵人總是來自右方的海邊,所以不建右橫堂,對於防禦可能容易點。

(台灣傳統的建築型式,燕尾型式的屋脊。)

(乾隆皇帝所賜的匾額,義勇可嘉)

下個月初,這裡有盛大的慶祝儀式,慶祝兩百多年的建廟,好幾個采田福地的義工,特別聚集來這裡討論細節,有這些人的幫忙貢獻,采田福地才能永續經營。

中壢-觀光夜市一頓飽足

中壢,這個在桃園南部的主要城市,有啥好玩的?老實說一時間還真的想不出來。今天跟同學碰面,想到要吃飯,忽然想到自己也很久沒有去中壢新明夜市了,乾脆來去夜市逛逛好了。

中壢觀光夜市,位於新明路上,旁邊是新明國小。跟其他的夜市一樣,吃的喝的穿的玩的樣樣都有,不過因為是晚餐時間,所以人幾乎都往吃的攤位聚集,我們因為肚量不大,所以決定先走一圈,在決定要吃啥。當走到新明路與中央西路,忽然看到一堆人在排隊。通常有人排隊的攤位,不是哪個電視台有拜訪過,鐵定東西是好吃的。潤餅,平常就蠻喜歡吃的,既然人都已經排了這麼長了,沒有吃吃看顯然是對不起自己囉。這家的潤餅,直的蠻好吃的,除了包了許多高麗菜跟豆芽菜,所以吃起來不膩,同時蘿蔔乾跟炸過的油酥更讓整個潤餅咬起的的口感又香又脆,除了這些還有香菇跟一點點花生粉跟一些紅醩肉,整個吃起來很香又不膩,而且蔬菜的水瀝的很乾,所以整個餅皮一直都乾乾的,吃起沒不會濕濕的而失去咬勁,所以是真的好吃耶,這麼多人排隊不是假的。對了份量還真的不小,只要30元,算是便宜好吃又大碗喔。

在潤餅攤位的旁邊,還有一個宜蘭蔥餅,也是一樣排滿飢腸轆轆的人,有興趣的人也是應該要試一下,聽說這是公館夜市蔥餅攤位的連鎖,所以也是有口碑的啦。除了蔥餅跟潤餅之外,整個夜市還有一個很多人的攤位,就是簡師傅麻辣臭豆腐,這個攤位前面人滿為患,還因此造成大塞車。不過這裡的老闆沒讓客人排隊,反而是採用發放號碼牌的方式,看起來老闆很有經驗,知道夜市人多不好排隊,用號碼牌叫號比較實際。

觀光夜市不只有幾個有名而且好吃的攤位,還用最夯的方式行銷喔,想看看中壢夜市有什麼東西嗎?記得上上中壢觀光夜市的網站喔!www.jlyes.com.tw

新埔-客家古厝

新竹的這些地方如新埔、關西、竹東等地,都有著豐富的客家文化、聚落以及古厝。總是在偶而的騎車經過時,為路邊古樸美麗的客家古厝感到深深驚豔。貓所棲息的竹北這地方,距離義民廟很近,假日無聊時貓常往這些地方閒晃。而在義民廟附近周遭的這些地方,他的一般民居、還有新埔鎮上的老建築物就都很有看頭,這些古厝頗有名氣的。

某日,安公子跟貓說,不應該繼續在家裡當流浪貓(安公子註:是不要再當宅貓吧)了,所以就剛好在週六下午,一起出去拍照走走吧。

新埔上枋寮劉家古厝:在從義民廟前那條十字路口往東,那邊就都是很傳統的客家民居建築,這一路上有很多的民宅都很有客家特色,不過大部分都是住家。有一次繞到裡面的小巷去,結果一時之間驚醒多位休息、工作的阿伯紛紛抬頭看著我,這樣子之下當然是不能繼續參訪下去囉。但劉家古厝,則是一個開放的空間,可讓遊客散步或騎腳踏車閒逛的地方;遊客也可以走到有開放的房子內部做參觀,但古厝的另外一邊目前有住著住民,請勿大聲喧嘩、影響其住家。這個倒還和鹿港某些古厝還滿像的。

在義民路的路旁的指示牌

重修碑記這可是花了五千萬經費的

上枋寮全貌數景

兩邊屋脊的燕尾造型

內有住戶喔,所以還特別註明,請勿大聲喧嘩,尤其是使用擴音器等。

新埔上枋寮一般民家:在義民路旁還可以看到另外幾家民房,房子很古樸,而且也很住家;週六下午我們前往參觀時,圍牆上還晒著棉被呢。

新埔上枋寮天祿堂:位於劉家古厝後方的小路上,還有著另外一戶「客家三合院天祿堂」,這裡並沒有列入古蹟保護,目前也還當做一般的民家,我在週三的午後前來拜訪,沒有其他的的遊客,我試著往前面多一些的地方近看著它。一百多年前,這也是大戶人家吧,從屋脊的兩端看去,可從其燕尾造型看出它當初的不平凡。

大門前的椰子樹,有被特別的介紹。

新埔鎮上的其他古厝:由義民路二段往新埔鎮中心前去,可以在路旁又看一家很古色古香的老厝,不過這一家看起來就是荒廢了些,似乎也沒人住了。新埔這一帶地區,有很多老建築都沒有維護,大概也是因為古厝維護太昂貴了,以劉家古厝而言,光政府提撥的經費就需要五千萬元。所以很多房子就沒有好好維護,或者乾脆用其他的風貌改建了,就改建掉原有的風味。

感覺好像是荒廢了,但又像是有人住的地方

路邊的一處民家,它就沒有那個屋脊的燕尾造型了。

我對客家建築裡的這個大門口,覺得很新奇。這可以站衛兵嗎?

這是一個有上鎖的地方,而且還有養狗。這是在新埔鎮上,彎進去的小路裡邊

—————————————————————————————————————————————–

那日是星期六,本來沒想到去新埔,只是新埔真的很近,加上聽說那裡有客家民居算是特別,所以走了一趟。整體看起來,大家對於能夠展現客家傳統特色的建築,仍然相當珍惜,所以政府還大筆花錢來整修。比較好奇的是,房子的一半開放參觀,另一邊則仍然住人,整個感覺的就每天有一堆陌生人在你家的其他房間進進出出,偶爾還有人探個頭看,感覺總是不太自在,不過我想這就是接受政府補助保留這樣文化的代價吧。

PS:感謝流浪貓整理了這篇文章,仔細看了一下,的確單眼相機拍出來的效果真的比傻瓜好啦。呵呵

湖口-老街展風華

常常走省道要回家的時候經過湖口,都會看到湖口老街的路標,的確這個知名的湖口景點離省道台1線不過一百公尺,非常的方便。
秋日下午,天氣真的很舒服,風微微的吹,陽光也暖暖的曬。印象中,老街好像很短,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的,不過距離上次來,已經好久好久了。
湖口老街,昔稱大窩口,大約在一百年前建立的,也就是在日據時期就已經建立(有另一說,老街在清光緒年間,鐵路開始興建時,就因為鐵路帶來人潮,所以聚集的人潮興建老街),因此老街並不是台灣獨特的建築型式,事實上,湖口老街與迪化街、三峽、大溪、北埔、金門等地老街,都可以稱做是所謂日據時代的「大正式建築」,只是湖口老街保存的更完整,並沒有因為時代變遷而改變風貌。

跟其他的老街一樣,這裡的屋子依然有人居住,大部分的人也利用老街吸引人潮的優勢,做起小生意,吃的喝的還有玩的。老街的房子均有拱形的門廊設計並相對,非常整齊,而且均有騎樓。整體風格比較簡單,不似巴洛克式一味強調細部的裝飾,而是透過線條與面做搭配。

湖口老街我想應該是多元文化聚集,街頭的天主堂與街尾的三元宮,不過相距幾百公尺,加上建築風格結合了東亞的紅磚建築、西洋的華麗裝飾與廊柱及閩南式的堂號浮雕,大部分都採用吉祥圖示,例如福祿壽、花草、龍等泥塑來妝點。近年來社區整體營造也讓老街擁有新風貌,許多的牌樓整修,管線地下化及石板路的興建,都讓老街不因老而與現實脫勾,大窩口促進會,就是很重要的策劃者,帶領老街不因新潮流而失去活力。

老湖口天主堂與老街另一端點的古蹟三元宮遙遙相對,二者一為東方、一為西方,卻共同見證老湖口從興衰走向沒落的發展史。來到老街上,可以充份感受老街居民對中國傳統廟宇信仰及西方天主教信仰的兼容並蓄 。

三元宮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廟宇,為五開間二殿二廊,格局嚴謹而完整,本廟最大的特色在於其建築結構上,正殿的承重構造拋棄傳統廟宇的石柱,而改為磚砌方柱,更省去通樑等木構件,使得廟內顯得樸實穩重。而這樣的磚構造除了與老街具有同樣的風格之外,也成為本廟最大的特色。

1965年正式落成的老湖口天主堂,乃是義大利籍神父滿思謙所籌建。老湖口天主堂座落於湖口老街頂端,即原湖口火車站舊址。其建築本體位在稍高於街平面約3公尺的小丘上,以洗石子牆面、垂直分割列狀彩色拼貼玻璃及拔尖十字架等宗教特徵作為建築立面的主要元素。內部以挑高鋼筋混凝架構與雙斜面屋頂突顯建築內部高聳莊嚴的意象。

老街真的非常的短,如果經過花個一個小時,體驗一下這裡的建築之美,更可以吃吃喝喝,不錯囉。

寶山-風清日暖寶山行

從進入園區開始,寶山就成為常常聽到的地方,當然有時候要到北埔,走寶山的小路過去也比較方便,而因為新竹有太多人在園區上班了,這條寶山小路上下班常塞車,所以小路也被拓寬成大馬路。寶山最讓人耳熟能詳的,自然是寶山水庫,而寶山水庫群山環繞,處處美景,也可以算是科學園區的後花園。寶山水庫之所以會興建,主要是中央政府決定開闢科學工業園區,推展科技精密工業,而科技工業的用水需求極大,所以配合園區的開發,特別規劃了這個水庫的興建,並於74年6月完工。寶山是一個離槽水庫,是利用竹東圳攔河引水,將頭前溪支流上坪溪的水引入水庫。當然水庫的水除了供應園區之工業用水,也提供新竹地區的民生及灌溉用水。

之前就聽說寶山水庫的風景還蠻漂亮,不過一直都只有機會去沙湖瀝吃飯喝咖啡,但都沒有時間欣賞一下水庫風光,趁著秋意涼爽,特別去逛環湖步道。
為了要去走步道,還在網路找了找,發現很多人其實跟我一樣,對於寶山的認識都是沙湖瀝,所以一般人都搞不清楚在沙湖瀝沒開的時間,要怎麼找到步道。剛好看到有格友發表寶山水庫的遊記,所以我還特別問了一下,原來環湖步道的入口真的離沙湖瀝很近,才三百公尺左右,以順時針方向,過了沙湖瀝的門口,一下字就可以看到。
一大早,步道上幾乎沒有人,不過剛好趕上了垃圾車收垃圾的時間,所以悠揚的音樂與山裡的蟲鳴鳥叫互相輝映。因為是秋天,微風伴隨著暖暖的陽光,走步道真的是很舒服的一件事。步道上有兩做吊橋連結水庫兩端,一是寶湖吊橋,只供行人使用,還特別註明,一次最多只能五個人,走起來的確是搖搖晃晃的,腳下踏的木板也吱吱作響,還真的是有fu…(初到吊橋口,看到警示看板上用油漆噴上本橋封閉,本來以為因為建了新橋,所以還猶疑了一下,不過完全只是沒有公德心的人搞的鬼。)

另外一座是碧湖吊橋,位於步道尾端,是一座可以供汽車通行的橋,兩座橋雖然大小不同,不過造型幾乎大同小異。整體而言,步道的設計算是還OK,只是遊客的公德心實在有點…路上真的是垃圾很多阿。
整個步道大概1.5公里,連同聯絡道走一圈差不多3公里多,大概不用一個小時就可以完成,我想最悠悠閒閒的慢慢走,呼吸點新鮮空氣,是真的不錯的休閒。

(悠閒的釣手,不知道水庫裡可以釣到什麼魚?)

新竹-南寮漁港的美麗與哀愁-啞巴母親

 

「水來了!水來了!」又夢見自己邊跑邊喊,直到漁港腹地最寬廣的區塊中央,我停止了喊叫,深深感覺到自己急促的呼吸及強烈的心跳,四周的空氣異常寧謐,漆黑的漁港早在我的警告聲之前就已刻意的裝從容,我顯得無趣而有些徬徨,儘管身後的確跟著一輛關閉所有發光體試圖假裝不是警車的警車從南寮街轉進漁港,卻讓我摸不著頭緒的像個被冤枉的孩子,轉頭欲走,身後直挺挺的站著一個陌生人,帶著一抹微笑直視著我。突然,有人笑了,在這偌大漆黑而噤若寒蟬的港邊, 一兩 聲笑聲顯得特別突兀,令我有些不安,像闖了大禍似的急忙跑回家中躲藏,沒有等待大人誇獎的喜悅,只有滿心狐疑,心想:「今晚沒有走私嗎?還是我的暗號做錯了?」想到漁港探個究竟,還沒走到港邊,遇到站在巷口的阿嬤,阿嬤說:「憨孫仔,剛才站在你身後的就是賊頭,妳還喊水來了!」這下,剛才的疑惑,都得到完整的解答了。

 

 

約莫二十年了,這樣的窘態仍不時會出現在我的夢裡,一段最苦澀的記憶與年代,隨著時間的稀釋,漸漸的被允許可以談論,也漸漸的願意去談論.

不知道從何時起,南寮漁港的夜晚是沒有路燈的。夜黑了,不是就該點燈嗎?不能點?不該點?不可以點?在那似懂非懂的青少年時期,除了讀書,大人並不認為我們該懂得書以外的事情,尤其是鄉下人,拼命掙錢給孩子讀書就對了。燈不能點,就是因為要給孩子們跟別人可以比較的生活與環境;燈不該點,就是因為不能被看到自己臉上的矛盾與恐懼。我們怎麼會不懂,每每港邊的燈又暗了,心就會不自主的跟著夜一起沉默,大人的苦與悶遠遠勝過於我所背負的升學壓力,我之所以可以挑燈夜讀,是父親在黑夜裡摸黑冒險所掙來的。

我懂得父親的矛盾與徬徨,他從不和我們談論他的工作,也沒要我們幫忙,但我能從大人談話的片段中拼拼湊湊,知道他們的無奈,了解他們的恐懼,也能體會他們的壓力。尤其是當村子裡有船隻被查獲時,那種風聲鶴唳,足以叫人屏氣到無法呼吸,也往往足以叫人一夜白頭。想到對岸已經訂了貨,動輒上百萬上千萬,這頭買家又催著要貨,並已拿了人家訂金,卻遲遲沒有時機可以動作。其次,一倉庫的香菇、瓜子放久了可是會變質的,這怎叫人不著急呢?最叫人生氣的是,賊頭們要吃又要捉,那股仗勢的嘴臉極令人恨得牙癢癢的,以致於警察在我們南寮人的心中是完全沒有地位的,是被看不起的。記得有一次,一切都佈署好了,這頭的警察收了錢,卻叫那頭的警查捉緝,氣得奶奶告誡我們,長大要是嫁警察,要打斷我們的腿。

整個南寮漁港所造就出的生態在無聲無息中,冥冥的變化著。搬運工也從一艘船五百漲為一仟,再到三仟,一個晚上若能搬個兩艘,就賺進六仟元。開貨車的是算趟的,一趟由三仟漲到五仟不等,整個依附南寮漁港吃飯的人越來越多,相對的,風險也越來越大。當走私到達全盛時期,電視新聞不時可看到南寮走私的消息,「走私天堂」是我有記憶以來所看到最瘋狂的南寮漁港,父親在這段期間,也是我記憶中最瘦、最不快樂的。

當郝柏村當行政院長,大力掃蕩南寮漁港的走私,將原本戌守的警備全部換成他認為忠貞的憲兵,的確,憲兵不再是金錢可以收買的了,走私在一夕之間被強迫成為過去式,一艘艘船隻被充公,一個個漁民官司纏身,我的父親用他的自由,換取了我們一家溫飽,我們沒有反駁司法,也沒責怪命運,反而有一種前所未有的輕鬆,長期存在心中的自相矛盾,是非取捨,彷彿得到了平衡點。

南寮漁港在四0年代取代了竹塹港,又在八0年代被新竹漁港所取代。它在南寮人一擔土五毛錢的赤腳歲月裡被徒手挖掘而成,它養活了南寮漁港數百個家庭,數千個人,一直是靜靜的、默默的。它是南寮人共同的啞巴母親。一切就結束在走私完全被殲滅的同時,所有船隻全數移往新啟用的新竹漁港,啞巴母親被打入冷宮,所有的人也不再談論那段身心扭曲的走私歲月。直到九0年代初期,社造力量的大聲疾呼,再次喚醒居民內心深處對母親的那份不捨,終究改變南寮漁港可能被填平的命運。啞巴母親之於南寮有太多的情感與恩惠,今天,它再次粉墨登場,只希望它能在夕陽的映染下,再給予南寮人及是外來的遊客一份最單純的美及溫暖,至於那段滄桑的歲月,就留在南寮人的心中吧!

 

—————————————————————————————————————————————

 

來了新竹這麼多年,南寮漁港在我的印象中,只是新竹的外港,最佳的魚市場,要吃新鮮的魚貨,來南寮準沒錯。近幾年為了要推廣新竹的觀光,新竹市政府大力打造新竹海岸線 十七公里 海岸,主要結合了觀光休閒與自然生態,讓新竹人及來自外地的觀光客,感受新竹除了科技城之外的新風貌。南寮漁港已經蛻變成休閒碼頭,不管是騎鐵馬、放風箏、看海看夕陽,週末的下午,這裡的變成親子同樂的遊樂場,孩童的嬉鬧聲伴著攤販的叫賣,著實熱鬧。

台灣四面環海,本來海岸線就特別長,難免走私偷渡,也沒有特別注意過是不是南寮發生的比較多,只是這些都是新聞中發生的事,南寮仍然是南寮,新竹人最愛的漁港。

PS1:感謝彭老師花了不少時間寫這篇文章,讓我瞭解了這一段屬於南寮的歷史,特別這是一段幾乎屬於禁忌的過往。跟彭老師當了這麼久的鄰居,只知道她熱心公益,不只我們大樓,也對於自己的家鄉南寮投注了不少心力,彭老師說,她可是「里寶」,因為從南寮社區發展做起,希望能夠盡自己全力讓家鄉可以更好,當然南寮的社造只是開始,彭老師還花了許多時間,參與台灣其他地區的社區營造發展,我想從根做起,透過田野調查瞭解每個地區的基本與內在,進而找到更新與保存的平衡點。教育本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一直很佩服現在當老師的人,在學校、社會、家長、同學的夾縫中,奉獻所學,但在學校之外,將自己的力量投注於家鄉的改造,更是飲水思源。

PS2:以下是彭老師的分享空間-Chin的悄悄話盒子,裡面記載了彭老師及她進行社區營造的種種。//chin-peng.spaces.live. com/

橫山-老火車遊內灣

橫山,很多人乍聽之下可能不知道這是哪吧?橫山是新竹的一個靠山的鄉鎮,之所以叫做橫山,主要是來自於竹東平原邊的大背山,從芎林看過來像屏風一樣橫在那裡。不過橫山之所以變有名,主是是因為幾年前開始流行的搭火車去旅行的風潮,內灣線帶從各帶來來了人潮,也讓原來平靜的小鄉村內灣,頓時間成為觀光勝地。(內灣線與平溪線、集集線為現在仍在行駛的三條火車支線。)

內灣線,從新竹市到內灣,全長27.9公里(目前配合六家線施工,所以僅於竹東-內灣間行駛。)當然最有名的是終點站內灣。逛逛這個小村落,腳程快的可能只要半個小時,其中內灣吊橋與內灣戲院絕對是最重要的景點。

內灣吊橋,全長147公尺,跨越油羅溪上方,現在已經只供行人通行,不過開車的,旁邊有新建的內灣大橋可以通行。

內灣戲院,完成於41年,是一棟二層樓式的日式木造建築,在當時內灣以採礦木材興起,內灣戲院的開幕,提供了這個小聚落的人不一樣的休閒,也讓內灣更熱鬧。當然現在這個戲院早已經修業,而且已經被有生意頭腦的商家收購,用作於餐廳,姑且不論東西好不好吃,但在這樣有古意的餐廳內用餐,鐵定感受不同。當然這種古色古香的建築,有名的電影是不會錯過的,多桑跟春秋茶室都在這裡取鏡。

其實內灣真的不大,不過來這裡一定要嚐嚐這裡有名的野薑花粽,用野薑花葉所包的粽子,有淡淡的花香,口感跟平常吃的粽子不太一樣。其實一走進內灣,很多人應該會注意到,小時候看的漫畫大嬸婆似乎常常出現在內灣的裝飾中。其實大嬸婆的作者劉興欽是內灣出身,所以當年以回饋鄉里的感恩心情,大嬸婆成了內灣的代言人,也讓新人類認識了這個上一代人的漫畫人物。

秋天的清晨,微微的風吹的人好舒適,街上沒有太多人遊客,只有起早運動內灣的老人家與鐵馬族,在寧靜中感受的魅力。不過內灣真的太小了,一早沒有什麼商家開門,其實呆不了多久,所以就繼續往內灣線的另一個車站前進。

合興,內灣線上的另一個站,這個站體全線最古老,已經五十幾年的歷史。而合興也是全台灣最後一個折返式的車場。

合興站裡面放了一張追火車的故事,故事敘述幾十年前,還是高中生的男主角,為了怕趕不上火車參加考試而被留級,而失去與女主角好不容易開始的青澀愛苗,所以卯起來追著火車跑了兩公里多,當然火車追到了,也追到了女主角。而這位男主角在功成名就之後,不捨合興車站荒廢,認養了這個車站,也算是感恩吧。

不知道是因為這個車站的建築古老,還是這裡擺放的火車懷舊,許多小巴停車讓遊客休息。(不過我懷疑在這裡停車的原因是因為這裡有還算乾淨的公共廁所。)而許多的鐵馬族也很聰明,索性把車放在這裡,然後從合興騎到內灣,距離剛剛好,也省得到了內灣裡面飽受塞車及找停車位的麻煩。

 

對了,內灣這幾年興起了溫泉熱,在河邊蓋了好多溫泉民宿,老實說真的不知道這裡的溫泉是真的還假的?不過從內灣往尖石繼續開,倒是有許多溫泉旅館,在這裡一邊泡湯一邊呼吸芬多精對健康加倍效果。不過因為大部分的溫泉民宿都沿著油羅溪興建,所以每每有颱風來的時候,油羅溪氾濫對於這些民宿造成不小的影響,而土石崩落也讓交通中斷。所以如果真的到新竹山區泡湯,時間可要特別注意,以免白跑一趟。

另外,在春末夏初時候,內灣及大山背還有另一個有趣的夜間活動,就是賞螢火蟲,據說有時候可以看到滿天的點點螢光,而且小小螢火蟲就在你身邊環繞飛行,非常好玩。所以如果喜歡感受大自然生態的,可以五月左右來一趟內灣。 

新埔-柿餅、粄條、褒忠亭

新埔,傳統的農業村莊,整個鎮裡面有七成的土地在種植農作物。講到新埔,除了有名的義民廟外,我想應該就是好吃的粄條了吧!來到新竹之前,完全不知到為什麼有人喜歡吃爛爛,沒啥味道的粄條,到了新竹才知道,不喜歡吃,是因為以前沒吃過好吃的粄條,而其中新埔粄條更是一絕。

一大早,開著車四處繞一下,空氣比平常清新,也更涼爽。沒什麼車,倒是有許多清晨路跑跟騎車運動的人,短暫的在美麗的稻田,及鳳山溪畔停留之後,開到了枋寮國小,學校圍牆上有小朋友的畫作,可能是已經很久了,有些圖樣已經斑駁,看起來,雖然新埔離科學園區不是很遠,不過花在學校上的經費,是比鄰近的新竹跟竹北差了一大段。星期六的的清晨,操場上沒有小朋友遊戲的喧鬧,只有幾個來運動的人,整個環境的靜謐讓人有點不習慣,似乎少了小朋友的小學,總是不像個學校。國小的操場總是這麼可愛,小小一圈,在這裡跑步應該會很有成就感,圈數可以很多。整個校園不大,只有一棟兩層樓的建築,可能因為整個新埔不過三萬多人,年輕人都外移了,所以班次也很精簡。不過校園裡的綠化做得很好,到處可見綠色植物點綴,花木扶疏。

校園的公佈欄上,寫滿了標語,各年級有各年級應該注意與遵守的事情,這個星期的中心德目是寬恕,不過怎麼裡面寫的訓練規條跟寬恕都沒關係阿?不過看到這個真的很有感覺,每個人的小時候都經歷過這些。

不過看到下面這個部分,忽然覺得三條線,在校園裡面搞老師我愛您…怎麼感覺是老師自己主導整個案子,要求每個小朋友得設計「愛老師卡」,然後老師自己就覺得很爽,所有的學生都這麼愛自己…這一切只是我想太多啦!現在的老師跟以前不一樣了,而且當老師真的很辛苦,特別是小學老師,面對一群無法控制的小蘿蔔頭,沒有耐心跟愛心是做不來這份工作的。

鳳山溪流經新埔,對新埔的農人而言,鳳山溪應是重要的灌溉水源。站在河岸上風總是特別大,秋天傍晚趁著陽光美好,眺望遠方的山、雲、河,還有溪中的捕魚人,其實溪水看起來不深,真不知道有什麼可以補的。放眼所及沒有高樓,倒是有綿延不斷的高壓電塔,在藍天白雲,潺潺水流,及天邊泛黃的夕陽間,反而別有樂趣。

最後要介紹有名的義民廟,義民廟又稱褒忠亭,算是客家人的精神中心,所以有客家人的地方幾乎都有義民廟,不過當然新埔這一個是最有名的。清晨的義民廟,有聚集來運動的老人家,也有一早來拜拜的虔誠香客,還有騎自行車騎累了把義民廟當休息站的騎士,天還未完全亮,但這裡的活動早已開始。傍晚的義民廟,夕陽照在門口兩隻石獅子上,映照著褒忠亭的牌坊非常美麗,當然人更多更熱鬧了。

(底下這張義民廟的照片是清晨照的,燈光整夜打在褒忠亭上,特別漂亮;而最上面的義民廟照片是傍晚照的,那天廟廣場有活動,非常熱鬧。)

關於義民廟,我想大部分的人可能都來過,不過可能大部分的人也不知道它的歷史沿革,從新埔鎮公所的網站上找到以下這些說明,有興趣就參考一下吧。

—————————————————————————————————————————————–

義民廟的創建跟台灣歷史上兩次重大叛亂事件有關,一是清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事件,二是清同治元年戴萬生(潮春)事件。
林爽文祖籍福建漳州,清乾隆中期移墾彰化大里杙(今台中縣大里鄉),乾隆五十一年(1786)11月,林爽文宣佈反清,因南部有天地會的莊大田,北部有王作的配合,聲勢浩大,淡水廳同知程峻被困自殺,竹塹巡檢張芝馨戰死,短短一個多月,全台三分之二地區淪入其手中,清廷極為震驚,先後派遣著名戰將來台,但仍無法敉平。
王作佔領新竹之後,被林爽文封為征北大元帥,坐鎮竹塹城,竹塹城居民苦不堪言。竹北的六家庄及新埔因物產豐富,也成為叛軍覬覦的目標,於是竹塹城及六家、新埔地區居民紛紛籌組義勇軍對抗,其中新埔六家地區的客家人和平埔族,共同組成了一支壹千三百多人的「義民軍」,協助朝廷對抗王作,義民軍先攻克金山面,再陸續收復竹塹地區。乾隆五十二年福康安率領大軍渡台圍剿林爽文,義民軍也南下協助,至五十三年春,林爽文被捕,亂事始完全平定。
義民軍在對抗王作叛軍過程中犧牲慘重,事後新埔地區望族僱用牛車沿戰場路線將曝屍荒野的義民軍屍骨收集了將近三百具,擬運回大湖口地區安葬,但據傳牛車越過犁頭山後牛即不肯再走,眾人乃擲茭卜得義軍同意後安葬於今枋寮山坡,即今之廟後方之「義民總塚」,並在墓前建廟,乾隆55年(1790)落成,稱義民廟。後因地方官府將義民軍保衛鄉土義無反顧之事蹟上奏朝廷,乾隆皇帝於是頒聖旨『褒忠』,表揚義勇軍忠義精神,故又稱褒忠亭。
同治元年(1862),漳州籍戴萬生同樣又在彰化宣佈反清,新埔地區客家人再度組成義民軍,協助官府平亂,此次戰役犧牲之義軍較少,運回之遺骸約六、七十具,安葬於總塚東側,稱為「義民附塚」。
義民廟建廟之後,信徒陸續捐贈水田給廟方,稱「義民田」, 故迄今義民廟仍為全省擁有最多不動產的寺廟。光緒21年(1895),日軍攻台,義民廟毀於戰火,直到1904年才又重建完成。不過今日所見外貌,是1971年再度重修完成的。

每年農曆七月十八至二十日是義民廟舉辦中元祭典的日子,祭典由桃竹地區十五聯庄信徒輪流舉辦,因十五年才輪值一次,每個祭典區莫不使出渾身解數,把祭典活動辦得沸沸揚揚、熱鬧滾滾,成為台灣三大著名廟會活動之一。祭典活動除了以全省最大規模的「豬羊大賽」著稱之外,還有免費供應信徒「食糖粥」,以及特殊的「奉飯」儀式,都是有別於其它寺廟。
此外,義民廟並在竹北市創辦一所「義民中學」,有高中、高職及國中部,造就了無數地方人才。
—————————————————————————————————————————————–

竹北-最佳造型獎-高鐵站

 

竹北,一個熟悉的城市,轉眼間在這裡也住了五年。
初來新竹時,人生地不熟的,活動範圍幾乎都在新竹,偶爾有聚餐在竹北,就得騎著車繞著蜿蜒的小路才能到,相較於現在,新竹竹北間有好幾條大橋樑相連接的方便,實在不能同日而語。

這幾年來,竹北的發展可以說是突飛猛進,從確認成為新竹縣政府所在地開始,新的縣政中心,幾個重劃區,大學預定地跟高鐵的設站都是竹北開發的重要里程碑。現在竹北大概是整個新竹,新興住宅最密集的區塊,從二期到三期,高速公路旁延伸到高鐵附近,房價順勢從一字頭攀升到二字頭。當然除了一般的住宅之外,商辦大樓也慢慢的進駐,接著的飯店跟百貨公司,可以想像會將竹北的發展往上更提升。這兩年高鐵開始營運,竹北的地位忽然的提升,以前如果要到新竹,大部分人會直奔園區,但現在大家都坐高鐵,竹北儼然也成為了新竹的門戶,連外國人也覺得竹北是一個適合居住的城市。

竹北的高鐵站,算是現在應該已經變成竹北的地標了,因為這個以設計取勝的車站,已經不只是各車站,反而是所有人到達竹北後參觀的第一個景點。
竹北高鐵站:姚仁喜設計,曾經代表台灣參加2002年威尼斯建築展;另外在2006台灣建築獎中,高鐵新竹車站也與台北101、屏北高中、信義計畫區人行天橋等3件作品並列首獎。高鐵新竹站最具特色的,就是包覆車道及橢圓形車站主體上的平行四邊形曲面屋頂,長約100米、寬70米、高26米,主要由6組立體空間桁架所支撐,據說這個設計的想法來自於科學園區的半導體晶圓。整座屋頂在東西兩側有兩點落地,其落地處以一巨型混凝土柱腳為錨定,我想這個屋頂的設計多少有考量了新竹日照及風等環境因素。至於車站內部,橢圓形車站大廳兩側採用立面的玻璃惟幕,具有客家建築圍籠屋的元素。而大面積的不不銹鋼板,也強化車站外觀高科技感意象。

趁著星期六的下午,太陽不像夏天一樣曬人,感覺暖暖的容易親近許多,只是新竹的風並沒有因為太陽公公的賞臉而消失一樣使力的吹,不過配著和煦陽光的風,的確讓今天的舒適加倍。只是好不容易想到Starbucks喝杯咖啡,還沒進門就遇到同事,顯然大家有志一同,這樣的日麗風和,就算只是坐在窗邊喝杯咖啡,看本書順便欣賞外面的風景,也是一種悠閒。

 

名間-初秋八堡圳的悠閒

住在城市久了,總懷念小時候鄉下的景色,最近周杰倫的新歌「稻香」每天在電視播放,也勾起一點點童年記憶。

我想很多人可能對名間不是那麼熟悉,不過大家應該都知道集集跟紫南宮,要去這兩個地方,通常會經過名間,特別是要從二高名間交流道下。那八堡圳在哪裡呢?其實八堡圳一個水利工程,日據時代沿著濁水溪的南投彰化做的,至今仍然保有引水灌溉及防洪汛的功能。雖然說已經是秋天,不過到訪的那天,太陽公公可是沒閒著,照樣提供了35度的服務,不枉秋老虎的威力。所以來到這邊第一件事,當然是找個樹蔭,躺下來享受一下徐徐微風,小瞇一下囉。

其實八堡圳並不是一個什麼有名的景點,只是開車經過,就覺得這裡是個漂亮的地方,雖然地方不大,但是路旁油綠的稻田,就吸引了我的目光,當然囉,這裡還不只有稻子,茄子,木瓜,香蕉及檳榔也都可以看到。最讓人感動的是,也不管是不是長假期,也不管是不是烈日炙陽,戴著斗笠包著頭巾的農婦,仍然盡職的在茄子園裡照顧垂涎欲滴美味可口的茄子。這真的不是一般城市人可以做的到的,起碼我沒辦法。

這裡真的是一個小地方,旁邊有各小學,裡面有好可愛的小操場,整個學校一年級只有一班。更可愛的是這裡的圍牆,大概只有腰部不到吧,還做了可愛的小門,我想就算是關起來,也擋不住真正想進去的人吧!不過我想這裡感覺真的是純樸的小農村,這個圍牆也是防君子不防小人吧。操場上,有另一種可愛的平衡,一群老人家正在集體練功,而籃球場上,幾個年輕人在三對三鬥牛,也為這個本來只有蟲鳴鳥叫的小農村,增添一點人氣。

PS:這些照片都是在新民附近,因為八堡圳是沿著濁水溪的水利工程,所以當然不是一個定點。屬於南投縣道44號,從彰化二水往南投名間。

—————————————————————————————————————————————–

名間鄉的地理位置:名間鄉位在南投縣西部、濁水溪北岸,南隔濁水溪與竹山鎮毗鄰、東為集集大山與集集鎮和中寮鄉接壤、北沿新街旱溪與南投市為鄰、西接八卦山斷崖為彰化縣田中鄉、二水鄉和社頭鄉,東西寬約13.7公里、南北長約9.11公里,總面積為86.2016平方公里;名間鄉西部的八卦山台地海拔約在200公尺至432公尺,中部地區為平原地帶是境內主要的水稻作物帶,而東部則是集集大山的延伸,其海拔高度最高約在404公尺,名間鄉內地形豐富且物產豐饒,是南投縣主要的農業鄉鎮。
名間鄉的歷史發展:名間鄉昔日是原住民狩獵、聚落的所在地,森林茂密且自然資源豐富,其歷史發展根據文獻記載約在清朝康熙20年左右,有部分的福建省移民渡海來台在此地開墾居住,逐漸地居民日益增多便成為聚落,到了雍正元年納入彰化縣;清朝光緒21年(西元1895年)甲午戰爭後台灣割讓給日本,開啟台灣的日據時代,曾屬於台灣民政支部彰化出張所和台中縣,1900年廢縣置廳、隸屬於南投廳,並分設濁水庄長役場漢子寮庄長役場,到了1920年台灣總督府調整全台行政區域,將兩個庄役場設於湳仔併為名間庄役場、隸屬台中州南投郡名間庄管轄。 湳仔地名由來因當時地形低窪形成許多雨水匯聚在此,成為湳沼之貌,民眾便俗稱湳仔,後來日據時代因其閩南語中的湳仔(Lama)與日語中的名間之語音相近便改為名間鄉。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將名間庄役場改為台中縣南投區名間鄉,至國民政府播遷來台改制為南投縣名間鄉並下轄23個村落至今。

—————————————————————————————————————————————–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