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林-林田山林場

當同伴們提起林田山這個名字,我是完全沒有聽過,只覺得跟我大學刑法教授的名字很像。(刑法教授叫做林山田,是獨派大老。)經過他們的解釋,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個林場的名字。真正到了這裡,才知道這是一個很有歷史的林場,日據時代開發,而現在也整理成一個介紹台灣林業發展的文物館,同時這裡也保存了舊時代的日式建築,及以前用來運木材的鐵軌,老實說,跟我們想像中的花蓮台東的特色,有蠻大的落差的。不過能在看山看水的行程中,插入一點文化的行程也還算不賴,算是能匹配我的氣質。(天阿,不知道怎麼好意思把這幾個字打出來的???)

過去有「小上海」之稱的林田山林場,曾經是台灣第四大的林場,規模僅次於八仙山、阿里山及太平山等三大林場。早在西元1918年,日本人就已在當時稱為「森坂」(日文發音為「摩里薩卡」)的林田山地區進行伐木。到1938年之後,更在這兒展開大規模的伐木作業。除了興建運材鐵道、索道及集材等相關設施外,也為林場工作人員設立了中山堂、員工宿舍、醫務室、福利社、米店、雜貨店、洗衣部、理髮部、消防隊及幼稚園和小學等學校,使當年的林田山林場成為一個生活機能完備的伐木社區,全盛期間曾聚集了四、五百戶住家,人口數更高達兩千多人。
林田山的伐木作業一直持續到光復之後,到民國80年全面禁伐天然林的政策開始實施,林田山的伐木作業才正式停止下來。十餘年來,林區工作站相繼裁併、員工編制逐年刪減,林田山往昔的繁華場景也逐漸消失,變成今日沒落的小小山城。
如今再踏入林田山林場,那些遺留在山坡上的檜木房舍與舊鐵道,無一不是過往歲月的痕跡,在悠遠的歷史長河中,仍然散發出一股令人動容的人文氣息。事實上,在林務局及在地文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已為林田山保存了相當豐富的文化資源,除了各項日常生活文物、傳統消防器物、各式伐木機具,還有數不清的圖片書籍等文獻資料,均陳列在林田山林業文物展示館內,為林田山往昔的歷史留下完整的見證。 

地址:花蓮縣鳳林鎮森榮里林森路20 

礁溪-五峰旗瀑布

來到礁溪這個溫泉的聖地,本來應該要泡溫泉的啦,不過天氣太熱了,還是玩玩水就好,所以我們來到了五峰旗瀑布。雖然聽過這個名字已經很久了,不過我還的沒有來過。這個瀑布就在礁溪老爺再往山上開不久,算是也離市區很近,很容易到達。

整個瀑布分成三層,每一層都有不同的風貌,不過可惜的是,現在第三層屬於封閉狀況,所以大家只能看到兩層,不過第二層瀑布因為高度夠,所以水衝擊下來也造成很美的景致。這個瀑布算是很好親近的,所以有好多人就給他泡在水裡戲水,在夏天這絕對是一大享受阿。至於我們,我們沒有玩水,不過倒是把一顆大西瓜泡在水裡冰,真的山泉水真的冰涼,所以西瓜吃起來真的是冰冰涼涼的,真的只有爽快可以形容阿。

根據「噶瑪蘭廳志」的記載,五峰旗之名,乃「以形得名,五峰排列,如豎旗幟,」;由五座奇峰橫亙連綿的五峰旗山,形如大旗般的雄壯飛揚,就在山岩斷崖前,一練飛瀑倒瀉而下,故名「五峰旗瀑布」。

瀑布位在五座險峻山峰之前,是礁溪鄉著名的風景區。瀑布全長約 100 公尺,共分為三層。上層瀑布約 5 0 公尺,自峽谷奔流而下,中層瀑布由山壁中穿出,約 30 公尺,立於「觀瀑亭」以極佳之視野近賞急瀉之姿,亦可遠眺翠綠山谷,下層瀑布約 20 公尺,自然形成小水潭,潭水清澈順流而下,水質清澈,清涼無比。

在風景區上方有座聖母山莊,由於景觀視野極佳,登山路徑絕美,因此也吸引不少朝聖者外的遊客前來。五峰旗風景區旁另有一更清幽的勝地,從入口處前不遠的土地廟旁小路上行,約一小時的登山小徑路程,可上達五峰旗瀑布的源頭,有幾處小水塘,水塘邊有小規模的宿營地,登山界朋友名之為「五峰幽谷」,水質甘甜無比,許多登山朋友經常取水下山泡茶,而好水泡上好茶,更是清甘香淳,相得益彰。

 

五峰旗風景區,除了欣賞上中下這三層瀑布之外,風景區入口下方的得子口溪溪谷,有築壩阻溪而成的溪水游泳池可游泳戲水,而得子口溪的溪谷平緩水淺,沿著溪岸都可看見遊客在露營、烤肉、戲水,是全家休閒玩樂的好去處也是夏季的消暑休閒勝地。


新埔-金德水晶蛋

這天心血來潮,想說來去新埔吃個粄條吧,不過我對新埔哪一家粄條沒有任何概念,當然就上網查尋一下囉,隨便打個新埔粄條,就跳出一堆而且大部分都在新埔的鎮中心中正路上。出門前把找到的這家金德地址打到剛到手但有點阿達的GPS(唉,誰叫他是阿達牌呢?),沒想到在GPS竟然把這一家店列在名單中,所以對於這裡的東西也多了一點點期待。

牆壁上貼了一大堆就時的照片,看起來以前也有很多名人來過。

說實在的,我真的吃不多,所以每次來吃這些東西,都是看的比吃的東。從招牌上看起來,招牌菜是水晶蛋跟手工包子。不過不管我還是要吃粄條。這裡的粄條有兩種,一種是乾粄條,一種是吵粄條。乾粄條算是有點特別的,因為用來拌麵的醬料吃起來像是吉醬。

這裡的菜單沒有價錢耶,感覺上沒有保障。而且也沒有點菜單,所以因為桌數不多,老闆會把每桌點的東西寫在白板上,不過老實說這樣真的不行耶,不過換個桌子,所有的東西就都送錯了

水晶蛋就是這個,我想應該很多人吃過。過我覺得小菜比較好吃。

第一次吃還覺得OK,不過沒想到在我第二次帶著台北來的朋友上門的時候,真是讓人很失望,炒粄條非常油,吃起來爛爛的,完全沒有新埔粄條的好口感,而我們吃飯的半個多小時間,竟然都只有我們這一桌的客人,完全沒有受歡迎的感覺,不知道是不是由外勞掌廚,讓風味變了,我想店家可能要好好考慮一下換個廚師囉。

地址;新竹縣新埔鎮中正路372

中壢-夜市尋奇

幾天前才去了中原夜市,沒想到今天到了中壢,來了各夜市大尋奇,不只把中原夜市又走了一遍,也順道到了中壢觀光夜市,雖然胃口不大的我還是沒有吃太多,但是今天拍了一堆有人潮的小店家,我想有排隊有好吃啦,下次在來中壢,可以參考一下。

PS:其實我吃了中原夜市不錯的蔥油餅、中壢夜市裡面芋頭口味的泡泡冰跟鹽酥雞,不過太忙著吃了,所以都沒有拍到。

中壢夜市系列:中壢觀光夜市中壢觀光夜市2中原夜市

(這一家是在中壢觀光夜市靠元化路這一門的阿華生鮮碳烤,香阿。)

(這家有人氣的米粉湯,已經來了這麼多次,我還是搞不清楚他的名字阿,不過好不好吃見仁見智囉。)

(這個溫家豆花,每次來每次都是很多人在排隊,不過因為太多人了,每次我也都沒有吃。)

(簡師傅麻辣臭豆腐,真的超多人的,發送號碼牌,讓大家不用站在攤子前面等,不過麻辣這東西對我來說沒有太多吸引力,所以沒吃過…)

(中原的十元上海生煎包,才五點多,就已經排了這麼多人,不知道是排好吃,還是排便宜的?)

(小櫃子滷味,攤位小小的,不過人氣依然很旺。)

太魯閣太魯閣

太魯閣真的好久好久沒有去了,雖然很多人有長假期老是喜歡往東部跑,不過我這個懶人阿,真的是很久很久沒有來了。當車子從宜蘭跨過整座山頭,看到美麗的海岸線時候,心裡面就愉快了起來。不過真的是太久沒有來了,心裡面一直想著「大魯閣、大魯閣」到了,重點是嘴把也是這樣大聲的說著(我沒有大舌頭啦,只是頭暈….)。

印象中,太魯閣真的是吸取了日月精華,經過了鬼斧神工的打造,在台灣的後山所留下的美麗景色,而這裡也早在75年就被納入國家公園。(很久以前唸書的時候,還只有四個國家公園,太魯閣就是其中一個。)對大家的印象而言,太魯閣的天祥,長春祠、燕子口等都是非看不可的景點,所以這次雖然在這裡花的時間不多,但是卻也一個個都欣賞了一下屬於台灣特有的美景。

前幾篇文章中一直提到,最近大陸客來台觀光,太魯閣也成了他們的最愛,所以不管到哪一個景點,都可以看到有點聳,但是好像很有錢的阿陸仔,希望他們來台灣,是真心喜愛台灣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也跟著我們一起保護。當然一定要留下銀子啦,台灣的GDP就靠你們了。

前面的照片是在東西橫貫公路的入口處拍的,這個騎樓我想大家都有跟它拍過照,因為紅色的外觀,讓每一張照片都變的很漂亮。在這裡拍照的時候,還遇到了騎車的人也在這裡留下證明,果不其然大家眼光都一樣。

其他太魯閣系列:

PS1:國家公園有幾座呢?不知道吧…目前台灣一共有七座國家公園,分別是陽明山、太魯閣、墾丁、玉山、雪霸、金門及東沙環礁。

PS2:以下是國家公園官方網站中對於太魯閣國家公園的介紹。太魯閣國家公園面積92000公頃,是一座三面環山,一面緊鄰太平洋的山岳型國家公園,由立霧溪貫穿其間,連接了山海。峰壑相連、山高谷深是地形上最大的特色,區內90%以上都是山地,中央山脈北段的山峰綿延橫亙,合歡群峰、黑色奇萊、三尖之首的中央尖山、五嶽之一的南湖大山,共同構成獨特而完整的地理景觀,另外的特殊地形還有圈谷、峽谷、斷崖、高位河階以及環流丘等等。

跟台灣其他山岳型國家公園相比,太魯閣是一座很容易親近的國家公園,沿著中橫公路爬升,一天之內便可歷經亞熱帶到亞寒帶、春夏秋冬四季的多變氣候,隨著海拔高度的不同,闊葉林、針葉林與高山寒原等植物景觀也跟著變化,台灣藍鵲、台灣彌猴等動物也讓此區的生態面貌更加豐富。

此外,這裡還有史前遺跡、(太魯閣族)部落遺跡及古今道路系統等人文史蹟,人文色彩頗為濃厚。由於可及性高,而且人文資產豐富、地景變化十足,沿途景點多、步道便利,是生態旅遊及環境教育的理想場所。

太魯閣峽谷有世界級的美

立霧溪切鑿形成的太魯閣峽谷,是一部讓人嘆為觀止的地質史,太魯閣峽谷的前身是海底沉積物,經過多次高溫、擠壓變質,以及400萬年前造山運動抬升、河水下切,才逐漸形成。由於大理岩,有著緊緻、不易崩落的特性,經河水下切侵蝕,遂逐漸形成幾近垂直的U形峽谷,造就了世界級的峽谷景觀。

區內山巒交錯,超過2000公尺的山區面積更佔全區一半,列入台灣百岳的就有27座,境內以南湖大山、奇萊連峰、合歡群峰、中央尖山等最著名。

海拔落差大 氣候垂直分布

山清水秀的太魯閣,區內多高山峽谷,容易產生雲海、霧氣、彩霞、雪景等天象景觀,這大自然所賦予的特殊景觀資源,使太魯閣充滿靈氣與神秘感。另外,由於高山孤立,每座高山都受到生殖隔離的作用,成為生態獨立的高山島嶼。高落差地勢造成亞熱帶到亞寒帶氣候垂直分布,滋養種類繁多的動植物,高山島嶼特性造就許多珍貴的特有物種。

石灰岩區植物最是特別
太魯閣國家公園的森林茂密原始,園區涵蓋海濱到高山的變化,落差3742公尺,複雜多變的氣候、地形及植群,超過1500種植物分布其間,成為野生動物的重要棲息地。台灣80%的留鳥、半數的陸生哺乳動物、250種蝴蝶,數以萬計的昆蟲種類,都可以在這裡發現。

植物中又以生長在石灰岩環境的植物最為特別,像是太魯閣繡線菊、太魯閣小米草、太魯閣小蘗、清水圓柏等等,都是太魯閣僅見的特有種類。另外,南湖大山群峰也是台灣高山生態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每年的雪季有4個多月,高冷的環境很適合高山動植物生存,因此保留了許多特有及罕見的種類,石灰岩植被和高山植物,可說是太魯閣國家公園最具代表性的植物資源。

立霧溪流域面積佔園區2/3

太魯閣國家公園內河川以脊樑山脈為主要的分水嶺向東西奔流。東側是立霧溪流域,面積約佔整個國家公園的三分之二,源於合歡山與奇萊北峰之間,主流貫穿公園中部,支流則由西方及北方來會,是境內最主要的河川。脊樑山脈西側是大甲溪和濁水溪上游,包括南湖溪、耳無溪、碧綠溪等等。

太魯閣族遷入超過200年

太魯閣國家公園內蘊藏著史前遺址、太魯閣族文化及古道系統等豐富人文史蹟。目前園內及周邊發現8處史前遺址,其中最著名的是「富世遺址」,位於立霧溪溪口,屬國家第三級古蹟,在此發現直立於地表的單石,為距今2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本區原住民太魯閣族,兩百多年前從濁水溪上游遷居至此,他們選擇立霧溪流域靠近山腹的小台地聚居,目前發現的部落遺址有79處,比鄰山水,太魯閣人過著狩獵、捕魚、採集與山田焚墾的生活。

古道方面,從仁和至太魯閣間沿清水斷崖的道路,早期名為北路,於清領時期修築,為蘇花公路的前身;合歡越嶺古道是日治時代修建,以「錐麓大斷崖古道」保存較完整;園內最著名的中部橫貫公路,開鑿過程艱辛,一斧一鑿的血汗拓建,成就這條風景優美的國家景觀道路。

山有山的堅毅,水有水的韌性,千萬年的機緣巧合,讓聳入天際的高山、陡直屹立的絕壁、穿流綠水的深豁才能奇蹟般融合,太魯閣的每一處美景,都是時間和空間展延交錯的傑作,自然的精采總讓人驚訝得措手不及。

文面的太魯閣族女子有著善織布的好手藝,太魯閣男人優異的狩獵技巧早流在血液裡,漢人百年來修築的道路,留著篳路藍縷的斧鑿痕跡,因為他們的努力,寫下了一頁頁關於立霧溪的故事,也讓擁有世界級地質景觀的太魯閣國家公園,因多了人文世界的溫情,更顯深度與珍貴。

中壢-中原夜市

中原夜市,除了家裡附近每個星期六固定的流動夜市外,這可是最近而且算是有名的夜市了。雖然我們來的這一天不是假日,不過路上的人還是不少。我們來的時候,因為大家都忙,沒有時間上網去好好瞭解一下什麼東西好吃,所以我們算是一個沒有做功課的外來客,看到什麼吃什麼。

停車場一出來,就看到家鄉香雞排,聽說好吃啦,看起來也是蠻好吃的,趁著沒有太多人,點一個香雞排。這個香雞排炸的剛剛好,用了一點點甜甜的醬,所以吃起來除了雞肉的原味外,還有甜甜的味道,蠻不賴的。

蔥燒包,新竹有有名的金師傅,中原也有。不過這家的蔥燒包,皮好吃過陷。算是很普通。

皇后先生,這家飲料店前面排了好多人,想必這個飲料很有喝,不過因為實在沒耐心等,所以我們沒有喝,反而是買了最熟悉的清心。

走來走去好像沒吃飽耶,想說中原這裡的牛排據說很有名,找一家來吃吃吧。小P問了問朋友,聽說有米老鼠還不錯,所以我們就在米老鼠點了招牌波霸牛排,我想叫做波霸應該是份量很夠吧。真的份量很夠,不過東西實在普普阿,總覺得連我們在頭份夜市吃的都比不上。

 

在吃米老鼠牛排館的時候,看到報紙的報導才發現原來不是只有

米老鼠的店名這麼有趣,這裡還有唐老鴨、變色龍,都看不出來是賣什麼的吧。(哈哈,我也不知道…)除了這些,這裡的的賣飲料的電也怪怪的,前面已經有一個皇后先生了,而有了皇后就不能沒有國王,所以有一家叫做查理國王,後來又看到一家光頭叔叔,是怎樣,名字怪,生意就會好是吧?




太魯閣-砂卡礑步道(Taroko PartIV)

從地圖上看來,如果大家是從宜蘭開蘇花公路過來太魯閣,在經過了漫長的車程後,過了太魯閣遊客中心之後,很快就會到砂卡礑步道。砂卡礑步道位於砂可礑隧道及西拉岸隧道間的砂卡礑橋旁邊。(真是繞口阿…)記得之前來花蓮玩,大家也是在這個砂可礑橋上拍照留念,不過這個步道其實蠻舒服的,如果來了一定要花各時間走一下,步道體體驗到,絕對比橋上的風景來的更舒適悠閒。

砂卡礑橋其實蠻美的,開走進步道回頭一看就可以看到漂亮紅色橋身。整個步道就像是鑲進山壁裡面一樣,遠遠的看如果不過有人在裡面走動穿梭,我想應該不太會被注意到。也就是因為這樣,所以在步道裡面,不太曬得到太陽,所以走在裡面不管太陽多麼的熾熱,總是一股清涼上心頭。

在步道裡面,如果抬頭往上一看,會看到山壁上有許多特別的線條,一層層的堆疊,也就是所謂的摺皺的地形。據說這些岩石都已經有數十萬年以上的歷史,以前是被埋在數 十公里 以上的地底下,因為地底高溫高壓,所以相同的礦物會聚合在一起,才會形成了一層層的現在,後來在板塊運動,造成地層隆起,地底下的熔岩被推擠上來,在經過了溪水切割,形成了這樣的美麗摺皺。

其實這個步道我們也是臨時決定要走的,加上後面有其他的行程,所以我們並沒有把步道走完,走道一半,看到有可以戲水的地方,當然馬上捲起褲管,下水清涼一下。坐在溪中的大石頭上,不但照不到太陽,而且還可以享受四周美麗的山光,而腳下清涼的溪水,更是讓暑氣全消阿,有機會一定要來泡泡阿。

—————————————————————————————————————————————–

以下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對於這個步道的說明: 

砂卡礑步道從入口處到三間屋全長約4.5公里,倚傍著砂卡礑溪而行。砂卡礑溪 十六公里 的流路中,形成峻秀的峽谷,清澈的溪水、美麗的岩石褶皺及蓊鬱的森林,讓砂卡礑步道兼具景觀與生態之美。砂卡礑溪溪床上鋪滿大大小小的壘石,以大理石與片麻岩最多,湛藍湍急的溪水滑過溪床,與溪石合奏出清亮的自然樂音,而溪水也將岩石琢磨得圓滑柔美。褶皺在兩岸山壁和溪中岩石上形成一幅幅抽象壁畫,任人欣賞想像。

砂卡礑步道海拔約 六十公尺 ,屬於陰濕的河谷地形,但植物生態卻呈現出乾濕兩型的特色。坡度較緩的地方,生長高大且層次豐富的林木;坡度較陡的地方,只見低矮的岩生植物,以台灣蘆竹和沿階草居多。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水,提供動物良好的棲息環境,魚、蝦、蟹、水生昆蟲及蛙類是溪中的主角;步道上昆蟲、蝶類、蛇類、山鳥,偶而還可見到台灣彌猴等哺乳類動物,使砂卡礑步道處處展現生機。

砂卡礑步道平緩易行,除了可沿途作自然觀察之外,步道全線亦設置十餘座大小觀景平台,供小憩賞景,還有幾處親水小徑可以直下溪谷,讓肌膚親潤沁涼的溪水,聆聽自然美妙的樂音。

 

砂卡礑步道是日治末期日本人所建,主要是為了發展立霧溪的水力發電。1940年,日本政府在太魯閣興建立霧發電廠,在溪畔建水壩,並開鑿輸水隧道,引立霧溪水至發電廠發電,輸水隧道在砂卡礑溪谷上方,以大型水管銜接溪谷兩端,將水輸送至發電廠。此外,由於立霧溪水含沙量大,而在砂卡礑溪上游另建一座放流式水壩,先將水引至發電廠,作為發電機的冷卻水,因此步道最初是為了維修水壩和大水管而建的。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後,將這條路規劃為景觀步道,加強沿線安全設施、增設休憩平台與解說設施。

 

(從橋上看下去,步道很小一個,所以不仔細看還真的看不出來。)

(下到步道的入口,往上一看,這個紅色的橋真的很漂亮,特別是在綠色的山的襯托之下。)



(遠遠的,看到有年輕人在游泳,在這個國家公園裡的綠水裡享受清涼。)



(走著走著看到這樣的標示,不知道是怎樣,我想還是快速通過吧。)

(就是這裡阿,在這裡有好多人坐下來戲水。)

(我想在開通這個步道的時候,應該也是花了很多的人力跟心力。也就是這樣,才能讓我們走在步道裡面,不會被太陽曬到。)

(這就是美麗的摺皺阿。)


大安-臺一冰城(台北公館)

酷熱的星期天下午,在參加完老大的畢業典禮以後,一夥人想說來去逛逛吧,不過熾熱的太陽照射下,去哪逛呢?不如吃個冰吧。

公館,這個唸書時候呆了好幾年的地方,附近的冰城是多到數不盡阿,車子坐著坐著,看到了臺一,快,就這一家了。

一直以為臺一都很有名,不管是夏天賣冰,冬天賣湯圓,在大學時候下課之後總是跟著同學一起來這裡坐坐輕鬆一下。不過現在的臺一感覺上比較像是觀光景點,在台北的旅遊手冊上也有介紹,所以我想許多外國朋友來到公館,一定會來這裡吃吃冰。

現在的臺一門面漂亮多了,而且也多了好多流行的口味,以前只有基本的綠豆紅豆蜜豆冰阿什麼的,不過現在真的超豐富的,看到menu,真是讓人眼花撩亂,太多選擇了,真的不知道要選什麼阿。

店裡總共兩層樓,幾乎是座無虛席阿,夏天真的是吃冰的好季節。現在的冰都好大一碗,通常一個人都沒辦法吃完一碗吧?不過當然價錢也是跟份量一樣,好貴,現在的商家好像都是這樣做生意的。賣給你超大一份,管你吃的完吃不完,反正錢收到目的就達到了。

二樓的牆上,貼著古時候的冰店樣子,真的好有歷史了。另外,一定要注意一下這裡的椅子,我想這椅子可能比我們年紀都要大了,非常的重,感覺上是鐵打造的,坐起來沒有特別舒服,但是有滿滿的懷舊氣息。



太魯閣-清水斷崖(Taroko Part III)

當車子開進蘇花,第一個想到得就是清水斷崖,這一段屬於蘇花公路的美景,雖然車子開在蘇花,是沒有辦法看清楚這個天然美景的全貌的,不過站在清水斷崖的一個小角落上,總是覺得這是一個壯闊的一片懸崖,特別是這整個斷崖共長達21公里,真的是綿延橫亙,實在是非常的氣派與雄偉。

其實蘇花公路雖然蜿蜒而且沿著太平洋,所以開起車來必須十分專注,而每每到了颱風季節總是有狂風驟雨會造成土石坍方的,所以最近一直有人提議要興建蘇花高速公路,老實說除了對環境的破壞之外,我想可能很多人即時有了蘇花高速公路,也還是會想開車徜徉在蘇花公路上,起碼從清水斷崖上看到的太平洋美景,是絕無僅有的阿。

以下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官方網站對清水斷崖的說明。

清水斷崖位於蘇花公路和仁與崇德之間,是崇德、清水、和平等山,臨海懸崖所連成的大塊石崖,前後綿亙達21公里,成90度角直插入太平洋,高度均在800以上,氣派雄偉。這段斷崖都是片麻岩和大理石所組成,質地堅硬,不易風化崩墜,千萬年來巍然矗立于台灣東岸。

其中清水山東南大斷崖尤其險峻,絕壁臨海面長達5公里,非常壯觀。當行車在山壁斷崖與無垠汪海之間,好像騰雲凌空,上有巨壁千仞,下是汪洋萬頃,真是驚險無比,也感受前人拓荒的艱辛,眼前所見正是一篇山海與人的壯麗詩篇。

現在的蘇花路段大部分重新建過,以開鑿新隧道來拓寬道路,而依傍清水斷崖雄偉景色的蘇花公路臨海舊道,則變成是另一段寧靜優美的觀景步道。步行於舊路看著寧靜的山脈,俯瞰海浪拍打岩石激起的波濤,感受陣陣的微風,宛如置身於一條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空中走廊,令人著迷。



(在蘇花公路上有好幾個停留點可以讓大家欣賞一下太平洋的美景。這裡還有清水斷崖的說明。)

(官方網站上的照片,專業多了,能夠看到整個清水斷崖的全貌。)

烏秋襲人阿…


今天公司最好笑,也是最後人矚目的事情,就是那一支站在枝頭上,隨時準備侵襲人的鳥了。話說一早才開把車子在停車場停好,正準備往側門走時候,忽然看到前面的工程師的動作怪怪的,這才發現原來有一直黑黑的鳥一直在欺負他,這隻鳥從上往下俯衝的方式直往這位可怕的工程師頭上衝,又快又準,而且非常狠,只看得這個工程師真的是狼狽而逃不會下一個是我吧?心中閃出這樣的念頭,還好在一旁的警衛大聲的提醒我,離那棵樹遠一點,原來那棵樹上有一個不太大的鳥巢,看起來在鳥巢裡面應該有剛出生的鳥蛋或是小鳥吧。

中午吃飯時候,新聞看著看著,竟然報導起在太平洋彼岸的舊金山大街上,一樣一隻黑黑的鳥兒,在路上不斷的攻擊著行人,這才發現原來早上所遇見的事情是可以上新聞的。

這個鳥叫做烏秋,這可是攻擊人的鳥代表,沒想到竟然會出現在我們這裡,更何況這棵樹也才種了沒多久,怎麼這麼快就有鳥來築巢阿,大概這裡是地靈人傑吧 (烏秋,又名大卷尾,體長約29cm,全身黑亮,尾巴甚長,末端較寬,呈分叉狀,很易辨識。)

聊著聊著,才知道原來天使已經被攻擊過了,果真天使的翅膀太小了,飛不快啦敵不過這小小烏秋快而準的攻擊。

準備下班時候,大家談起這件事情,大家都很怕自己會變成下一個受害者,所以有人準備雨傘,有人在找安全帽,就是想說怎麼樣能避開攻擊。很快的,俊菁發了封mail提醒所有人有這麼一件事情,而且表示再觀察幾天,萬一這隻烏秋還是這麼秋的話,在想辦法好了,恩,這跟我想的一樣。

只可惜話還沒說完,馬上又傳出攻擊事件,這會連馬來王子都覺得這樣不行,所以他說本來不想處理的,但是如果牠這麼囂張,一直攻擊員工,看來只能找來消防隊幫牠搬家才行。不過在真正搬家前,我們還是得繼續小心謹慎,提防這著快很準的烏秋阿。

————————————————————————————————————————————

這是自由時報針對烏秋襲人的報導,我們也要報導啦

//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jun/25/today-north8.htm

自行車代步 遇烏秋攻擊怕怕

〔記者游明金/宜蘭報導〕「政府推動節能減碳,沒想到敗給了烏秋!」宜蘭縣政府不少員工改騎自行車上班,卻在縣政中心附近頻遭烏秋鳥攻擊,一路追逐到縣府前才作罷,有些員工嚇得不敢再騎車上班;縣府建議,騎自行車最好也戴專用的安全帽。

烏秋襲人保護雛鳥

最近正逢烏秋繁殖期,縣政中心附近一些樹上有烏秋築巢,由於這種鳥類領域性極強,為了保護雛鳥,只要有人經過常主動攻擊。

縣府秘書處長張其錫昨天騎車上班,經過凱旋路時,遇上2隻烏秋從空中俯衝而下,輪番攻擊頭部,一路尾隨在他頭上盤旋,趕都趕不走,直到進士派出所才罷休;主計處長林耀垣也在凱旋路遇過同樣情形,他說:「烏秋衝下來時,真的嚇一跳。」

農業處1名女性職員說,她從凱旋路被烏秋追到縣府停車場,下班時避開凱旋路段改走中山路,沒想到在縣長公館附近也遇襲,嚇得不敢再騎自行車上班。

張其錫說,騎自行車好像比較容易被攻擊,騎機車卻少得多,也許是速度太快鳥追不上,但行人也比較少,會不會是自行車速度接近烏秋飛行速率才容易被攻擊?此外,烏秋只啄頭部,難道看見黑色頭髮誤認為是同類闖入?

不只是縣政中心,許多人在郊外也遭到烏秋攻擊,宜蘭調查站調查員張華維在大湖風景區附近騎車運動,也被烏秋攻擊得措手不及,連車帶人摔成手部骨折,也有人在宜蘭運動公園附近被攻擊。

戴安全帽免被攻擊

農業處表示,烏秋是很普遍的鳥類,不只在縣政中心,平地樹林、農耕地、草叢地等,都可看到牠的蹤跡,烏秋在繁殖期會變得比較兇,民眾騎車最好也戴安全帽。 

太魯閣-燕子口(Taroko Part II)

當車子開進燕子口附近,就感覺到立霧溪的厲害了,整個峽谷非常壯觀,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其實這裡切割的峽谷非常的深,深的看沒有很清楚河床,可是整個山壁上所呈現出來的紋路,也是非常的美麗。

這裡為何叫做燕子口呢?哈哈,不知道吧,其實是因為立霧溪兩岸的大理石峭壁上,分佈著非常多大大小小不同形狀的洞穴,而這裡的燕子就利用這些天然的洞穴築巢,既然燕子們定居在這裡,一旦到了春夏之交燕子成群穿梭的時候,燕子與峽谷相互輝映,所以才叫做燕子口。

燕子口小小的人車分道,真是讓人覺得不夠用阿,真的太多觀光客了,當然還是阿陸仔最多啦,只不過在這裡我真的見識到那些不文明的阿陸仔的行徑,一個阿陸仔,硬是把手上的DM隨手一丟,飛進立霧溪,老實說,我實在是忍不住阿,所以讓大家停了車,我跑去跟這些大陸仔的導遊說,請他跟他的團員好好的宣導一下,不要亂丟垃圾,畢竟這樣的美景,不應該有垃圾相伴阿。

以下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對於燕子口的簡單介紹;

燕子口中間隔著一條立霧溪和中橫公路相對,兩岸的大理石峭壁上分布著許許多多形狀不 同的洞穴,燕子就利用這些天然形成的洞穴中築巢而居,一到了春夏之交常常有燕子成群穿梭, 造成「百燕鳴谷」的奇特景觀,因此稱為燕子口,是馳名中外的風景。

沿著中橫公路到達燕子口,立霧溪峽谷在此變得更狹窄了,從這裡向西延伸到慈母橋,是立霧溪峽谷最膾炙人口的一段。燕子口步道從燕子口到靳珩橋,途中可欣賞太魯閣峽谷、壺穴、湧泉、印地安酋長岩等景觀。

而靳珩公園是為了紀念中橫公路開闢期間,不幸犧牲的靳珩段長所建,公園中有靳珩段長塑像、合流工程處殉職員工紀念碑、及小型商店,而商店外的觀景平台,則是欣賞印地安酋長岩最佳的位置。燕子口步道可說是一條兼具地形、生態與人文特色的步道。

燕子口步道現有簡易的人車分道設施,惟路面狹窄,經常造成交通壅塞情況,因此太管處便在這個路段,新開鑿兩座隧道,及興建一座橋樑,讓車輛行駛隧道,舊公路則改成單向之步道及車道,工程完成後,步道可延伸到錐麓斷崖,讓遊客能在步道上自由欣賞峽谷景觀。







太魯閣-長春祠(Taroko Part I)

來到太魯閣,我想幾個重要景點是一定要到的啦,燕子口、長春、清水斷崖等。先來看看長春祠的照片囉。

如果沒有記錯,在小學課本裡面有介紹過長春祠,不過其實這裡是一個蠻小的景點,不過算是一個有紀念性的點,畢竟當時開闢中橫的時候,真的犧牲了好多人,也就是因為他們,我們現在才能夠簡單輕鬆的來到這裡。雖然我們覺得普通,不過還這裡的大陸團還真是多阿,不知道大陸大山大水,對我們的太魯閣有什麼想法?

以下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官方網站上對於長春祠的介紹:

駛出中橫公路長春隧道西口,折轉南向的立霧溪谷峭崖邊階,建有紀念開闢中橫公路殉職人員的長春祠,祠旁溪溝長年流水成散瀑,公路局取名為「長春瀑布」,成為中橫公路具特殊意義的標。

長春祠供奉著中橫公路興建工程殉職的212位榮民靈位,唐式風格建築依地勢嵌入山壁間,清新的泉水自山壁湧出,形成一道飛瀑。如同一幅秀麗的國畫圖像。周圍具環形步道,可飽覽峽谷及曲流風光,祠後有一石梯,高380階,可通往觀音洞,而祠下方的飛瀑,是由於河水不斷的撞擊、掏挖坡腳,使邊坡呈平行的方式後退。

民國76年溪溝峭壁崩坍,落石擊毀祠旁涼亭,十年後才再度整建通置及亭閣,恢復入祠參觀。祠後峭壁闢有階道,循階上觀音洞、太魯閣樓、鐘樓、再過一吊橋可至禪光寺,俗稱為「天堂步道」。禪光寺側溪谷內呈葫蘆狀,而叫「葫蘆谷」。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