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kyo/Nikko 東京日光紅葉行

4adb2e809f6b3 Tokyo/Nikko 東京日光紅葉行

一直還記得要去日光玩得事情,本來年中的公司旅遊應該可以成行的,不過在當然H1N1正流行,讓大家體驗了一下子去,一下子又決定不去的心情起伏,當然後來是沒去啦,所以才讓我一直覺得心裡遺憾。所以一直在盤算幾時要真的要去玩。終於在幾個月之後,有了真正的計畫,而且就要成行。

這一次主要是要去日光,老實說運氣也很好,剛好遇到了紅葉盛開,所以我想這次可以看到很多楓葉,同時可以欣賞到日光這裡的世界遺產文化建築,也能看到美麗的中禪寺湖跟男體山,雖然只有四天,不過我想以我現在很退化的膝蓋關節來說,應該夠了。以下是簡單的計畫。

日期

行程

備註

Day 1

長榮早班機

新宿都廳/東京鐵塔/外苑前銀杏大道(三選一)

宿東京上野-CUBE HOTEL

早餐:機場二航廈,可能是麥當勞

午餐;長榮機上不美味餐盒

成田機場買Suica&NEX

晚餐:麵屋午藏青山或新宿

先買第2天的早餐

Day 2

東照宮

山輪王寺

二荒山神社

宿中禪寺湖畔四季彩

早餐;火車上吃麵包

七點的火車到日光(淺草出發)

午餐;日光市區豆皮大餐

14:40東武日光站,四季彩巴士

晚餐:四季彩懷石料理

Day 3

中禪寺湖

華嚴瀑布

伊呂波山道

淺草觀音寺

宿東京上野-CUBE HOTEL

早餐:四季彩早餐

午餐:TBD

晚餐:淺草寺附近

Day 4

築地

六本木

表參道/明治神宮

長榮末班機

六點起床前往築地

早餐:築地市場

午餐:TBD

成田機場,還是麥當勞

 

去年的年底,也做了一個關西旅行的計畫,有興趣可以看看。

2009 Kansai關西旅遊計畫

Kansai-天王寺公園Osaka

Kansai-大阪城Osaka

Kansai-明石海峽大橋

Kaisai-姬路城Himeji

Kansai-法隆寺Nara

Kansai-東大寺Nara

Kansai-2009關西行總結

HK-訪港插隊證(常客證)

PS…已經不接受新的申請囉!!! 符合資格的人可以直接申請eChannel

HK-香港入境eChannel (e通道) 看到人龍就知道多方便!!!

常常進出香港的人,一定會覺得怎麼永遠有這麼多人要入境香港,感覺上每次花在入關的時間都得排著長長的人龍,才能夠完成程序。記得好幾次,從新加坡飛香港,飛機降落時候已經晚上快十一點了,本來覺得都這麼晚了,應該人少點了吧,不過這時候香港機場還是很繁忙,跟排的隊一點也沒有變短。

如果每次去香港都要等個半個小時才能完成入關,這覺得是非常折騰人的事情。為了體恤常常飛來飛去進進出出香港的人,香港機場有一個非常體貼的服務,就是訪港常客證(HKIA Frequent Visitor Card),我都稱它插隊證,因為其實這張卡片沒有什麼特別的功能,就是讓你能夠正大光明的插隊,越過一堆的人,直接辦理入關手續。這個東西對於一般觀光客來說可能用處不大,因為如果只有一個人有這個卡片,還是得等其他人進關才能走人,不過對於常常獨來獨往的商務人士,絕對是非有不可的一張卡。

要申請這個卡片非常的簡單。

1.        完全免費。

2.        到香港國際機場的網站去填寫申請表格。

3.        過去一年內要進去過香港三次或以上。因為這樣才能符合常客的條件,而要把幾次的入關記錄提供給香港機場。

4.        一次效期兩年,如果兩年內,入關香港六次以上,就可以在續兩年。

簡單吧,如果你是商務人士,快去弄一張吧,包準你下次入關香港時候是笑瞇瞇的。

HK-Discovery Bay愉景灣

這個地方以一個觀光客來講,是不可能知道的。不過一直到了真正拜訪了這個地方,才知道原來香港也有這樣一個地方。 

愉景灣,英文叫做Discovery Bay,算是比較遠離香港市區的一個小鎮,這裡最特別的是,整個區域是管制車輛進入的,如了大型巴士,所以觀光客如果想去的話,只能搭巴士。(據說,從中環也可以搭船啦,而搭船是早期唯一的交通方式,直到了馬路開通。)

整個愉景灣不太大,不過是一個靠海的小鎮。這裡住了好多的外國人,雖然交通不是很方便,不過我想這裡的環境跟傳統的香港完全不一樣,整個區域的大樓都不高,甚至很多都是透天,而且整個區域裡面重滿了綠樹,所以這個環境跟外國還蠻像的。

這裡靠海,還有自己的海邊,偶爾也可以看到一些人在海邊戲水,更有錢點的人也在這裡買了遊艇,我想乘著遊艇出海一定很棒。海邊當然也有許多依著海邊的餐廳,一邊吃飯,一邊看海景也非常的愜意。

這天在這裡吃了一個不知道是什麼的早餐,感覺很棒。

 

HK-時尚W Hotel

當那天從贊助者的口中,吐出我們這次在香港是住在W Hotel開始,我就高興到不行,因為想像中的W Hotel是屬於時尚精品旅館,之前在Seoul的那一家,進去過大廳,覺得處處都充滿了驚喜,所以這次意外的能夠住到這一家飯店,真的是開心阿。 

W Hotel隸屬於SPG集團,大家比較熟悉的應該就是WestinSheraton吧,不過這個集團的飯店,不同的品牌有不同的風格。

這家W Hotel就位於九龍地鐵的上方,交通非常方便。底下是圓方Elements這個shopping mall,要買什麼都有,很是方便。這家的風格很有去,真的是很時尚,特別是強調簡約卻很現代的風格。整個Lobby在晚上跟夜店一樣,熱門音樂震耳,燈光也變化多端,讓人感覺不出來這是一家五星級飯店。而這裡的服務人員也不像其他的大飯店一樣,有非常整齊的服裝,反而是給你很隨性的感覺,不過這不代表他們的服務不好,只是要跟整體的設計作一個搭配。

一進電梯,地上設計了LED的展示,非常亮眼的燈光,這裡開始,帶領你到這個飯店。每一客房樓層的梯廳也設計的很有趣,就像是圖書館一樣,而最好玩得是他的電梯按鈕,就藏在這一堆書當中阿,如果找不到下,我想只能跟著電梯到76樓頂,然後再跟著其他人一起下來。飯店的游泳池位於76樓,視野很不錯,可惜沒有帶泳褲,不然在這頂樓游泳應該很不賴。

飯店房間的設計也跟一般飯店不一樣,浴室採開放式的設計,不用的時候,跟房間是連在一起的,房間用了大量的灰色,跟石頭,還有讓室內空間更大的鏡子,所以感覺空間很大。這天是星期三,客人不多,所已被升等到海景房,不過這裡因為是在九龍,所以海景其實沒有很漂亮,不過遠遠的可以看到青馬大橋。

總算,一直覺得好奇的W Hotel,這次住到了。

(先來看看這個酒店樓下有名的購物中心吧。這是新的景致,介紹幾個有名的觀光警點。)

(整個購物中心裡面,有許多很現代的裝置藝術,每一個都讓大家可以好好的欣賞。)

(名牌在這裡是基本配備啦。)

(Cartier,整個店的裝潢真的是很高檔氣派。)

(因為不是週末,所以被升等為海景房。可惜九龍這個位置的海景,先看到的是過港隧道的入口。這天剛好這個底下發生了一個嚴重車禍,所以正在管制。)

(這邊的工程超多,有許多的工程船。)

(有看到遠遠那個橋嗎?那就是很有名的青馬大橋。)

(房間很棒喔,這是浴室的一景。)

(床很大很好睡,可是Simmons名牌床呢!整個房間都是水泥色的裝潢。)

(整個房間用超多鏡子的,所以空間感很棒。玻璃的後面就是大大的電視。)

(浴室也是大面鏡子。)

(牆上還有蝴蝶翩翩飛舞的裝飾。)

(不要看不起中間這一瓶水,這可是要賣75元原港幣呢)

(這電視應該是42吋的,效果很不賴。一打開電視,還有歡迎的字樣。)

(這是SPA池。)

(游泳池景色不賴。這天天氣有點熱,但太陽不大,能在這游泳一定很棒。)

(連樓頂的牆面,也蠻時尚的。)

(池邊的梯子也有造型。)

(從一樓要上LOBBY的電梯,地上有一個LED的裝飾,不斷閃著W HOTEL。)

(這裡是六樓的LOBBY,設計跟一般的飯店真的不太一樣。)

(晚上的LOBBY,在燈光的裝飾下,有點像是夜店。)

(晚上打燈感覺真的不錯。)

(這裡有好幾隻馬喔,六樓一隻白馬,一樓還有一隻黑馬。)

(每一樓的電梯間都裝飾的像是圖書館。)

(注意到沒?電梯的按鈕就藏在這一堆書當中。聽說常常有人找不到在哪。)

(房間走道,打燈就是高檔。)

(這個梯間真的是經典。一級棒。)

Akita-日本秘湯乳頭溫泉

去日本泡湯,大家都做過,也不陌生,但今天要介紹的湯,可不是隨隨便便的。因為普通的湯當然是沒那個份量放在安公子的blog上,今天要介紹的可是重口味的來著了~ well,先看看這些重點整理吧:

1. 露天絕美雪景大眾裸湯

2. 日本人票選心目中, 第一名最想去泡的秘湯*

3. 24小時隨你泡到脫皮也沒人管

4. 100%原汁不加水.

5. 男女混浴!!

是的!!!你沒看錯,就是男女混浴。Well,請不要下個問題問我是不是要穿泳裝?! 大家要知道啦~ 在日本沒人在穿泳裝泡湯的啦!( 但東京大江戶這種水上樂園除外)

今天介紹這個湯,正是位於日本東北秋田縣,大名鼎鼎的<乳頭溫泉>名字很有趣令人看了也很難忘記,但請不要想入非非,這名字是因為該地處於乳頭山下因而得名啦! 另有說法是,,因為溫泉水就是牛奶的樣子,呈現乳白的顏色,因而得名。總之.這個湯來泡就是了啦!

 

 <乳頭溫泉>算是個area,其中有幾間老式的日式旅館,今天和大家介紹的是最老最有名,也最難訂的鶴之湯旅館(大約要半年前預定很抱歉,沒網路,沒email,就請找個會日文的朋友幫忙call一下吧!)

鶴之湯假日總是一房難求,而擁有幾百年歷史的老建築本陣(只有5) ,能訂到更是要看運氣了!

不過即然是秘湯, 想必不會太好access,但好加在的是,鶴之湯所在之處,交通動線還算便利,前前後後加起來從東京出發單程大約是4小時,step by step如下:

1.東京搭新幹線到田澤湖站(single 14900日圓 )

2.田澤湖搭羽後bus到火山展示館(一小時1班、45分、single 600日圓)

3.火山展示館搭shuttle bus到鶴之湯(一天4~5班、15分、Free) 

因為有坐新幹線,所以花費不少,因此,建議大家購買JR-EAST PASS最划算!! (JR 東日本 PASS- 5 8.1~ 11K- NTD )(安公子註:關於JR Pass請參閱JR Pass)

更棒的是以日本的物價來看,鶴之湯的住宿費真的不算貴,一泊2食含稅差不多每人是台幣3600~ 6000,端視你入住何種房型而訂。是不是比台灣那日不日,台不台,又西不西的溫泉飯店便宜多了呢?

女生可能很難克服男女混浴的心理障礙,其實,以日本人對於環境的巧妙安排,加上乳白色的溫泉水,最後配上小條毛巾防線(入水後放頭上.不可放水中)其實要被看到3點很難啦!反倒是男生,因為更衣室就在女生必經的路上,玻璃又是透明的,只靠一點點霧氣來遮掩,反而是吃虧更多啦!

想想,在台灣泡了那麼多的溫泉,如果有機會可以和自己的另一半一起共享露天風呂,真的是非常值得一試喔!但請切記不要擦槍走火,嚇壞了小日本就是(不過,好像小日本會的花招比我們多….. -_-||)

好吧,如果真的一點也不想try try男女共浴的fu,鶴之湯也有女生專用的露天風呂,或是總計加起來約5-6間的男女分浴的室內湯屋,也都值得大家一試!

乳頭溫泉泡了令人心曠神怡,一年四季都可來訪。親自拜訪後,您將感受到的大自然的美,原來可以那麼的毫不保留!

有空,就開始動手安排一下吧!!

最後送給大家我的新座右銘:

買股票,不如買機票,買股票要看老闆臉色,買機票,它會帶你看見全世界的景色!

對自己與家人好一點,與其讓錢都套牢最後消失,何不帶著你心愛的家人朋友,享受辛苦努力掙錢所帶來的美好回憶呢?

現在就去訂票,Gogogo!

 

 

秘湯:日本泛指地點遠離塵囂的,建築物為傳統日式建築,百分百原湯或是擁有特別療效的溫泉,

大多有男女混浴池;日本另有秘湯組織日本秘湯守護協會,目前約有185家會員//www.hitou.or.jp/

網上關於乳頭溫泉/鶴之湯的資料非常多,google一下就可以找到很多資料喔!

以下是從網上找到一實些用的網頁供大家參考:

//www.tsurunoyu.com/

//www.nyuto-onsenkyo.com/tsurunoyu.html

 

——————————————————————————————————————————————–

之前聽說Tim要去乳頭溫泉,我的心裡也是滿滿的疑問,乳頭溫泉?日本果真是一個開放的國家,這個溫泉竟然是可以看到乳頭的,真是難以想像阿。呵呵你跟我也是一樣的想法嗎?

原來乳頭溫泉是秘湯之一,只是這個名字也太引人遐想了。不過以日本人愛泡湯的文化來說,不管這湯是在山裡,是在海邊,不管這湯是室內還是戶外,甚至在野外,能夠在冷冷的天氣裡,泡上熱熱的湯,絕對是再滿足不過了。

感謝Tim提供的文字與照片,讓我也神遊了乳頭溫泉區,體驗了在雪中泡湯的痛快。













要更多的鶴之湯嗎?  2012年四月  我真的親自來到這個日本人的第一秘湯了

Nyuto Onsenkyo-鶴之湯我來了之交通訊息(2012東北秘湯追櫻之旅Day2-6) 

Nyuto Onsenkyo-鶴之湯住宿 350歷史的本陣(2012東北秘湯追櫻之旅Day2-7) 

Nyuto Onsenkyo-鶴之湯 深山裡的簡單美食(2012東北秘湯追櫻之旅Day2-8) 

Nyuto Onsenkyo-鶴之湯的乳白色冠軍溫泉(2012東北秘湯追櫻之旅Day3-1) 

 

Kansai-天王寺公園曬太陽(Osaka) Day4

2009/01/04

離開大阪城時候,還不到中午,今天陽光燦爛,如果沒有好好把握,肯定是可惜了,所以馬上前往下一個目的地,四天王寺。一邊搭乘著JR一邊還把旅遊書拿出來看,要在天王寺站下車,而天王寺站除了四天王寺之外,還有大大的天王寺公園,另外還有通天閣,書裡面寫著通天閣就像各小市集一樣,等下在這裡吃午餐一定棒的。 

因為剛才才逛了一大圈的大阪城公園,所以本來的想法是直接經過公園到通天閣去,不過沒想到來到了公園入口,發現這個公園要收150 Yen的入場費,顯然這個公園應該有可看之處。既然我的時間不趕,就買票進去看一看吧。

日本人的公園都保持的非常乾淨,入口旁,就好一些園藝造景,動物造型完全討好小朋友。不知道是因為要花錢,還是這個時間對一般人來說還太早,公園裡面沒有太多人,所以可以很悠閒的逛著,發呆聽音樂。一月初的日本,天氣還是有點冷,不過曬著冬日的太陽,其實真是種享受。

在公園裡,有一個慶澤園,一個標準的日式庭園,造景規劃得很漂亮,非常的安靜,所以也有沒事作的老先生,躺在樹蔭下睡午覺,感覺真的好舒服。

通天閣就在電視塔旁,大大的Hitachi標誌,幾乎在大阪的每個角落都可以看到,當然在公園裡更是清楚,不只距離很近,更有相對高點可以避開遮蔽,所以這裡是跟電視塔拍照的最好地方。(日本幾乎每一個城市都有電視塔,而且幾乎都是城市的指標,聽說這些電視塔還組成了一個聯盟呢。)

簡單的在通天閣買了一個人潮洶湧的章魚燒,真的是料好時在,只不過一個人吃一份會太膩,不過日本人跟台灣人一樣啦,跟著人潮就可以吃到好料的。本來看著旅遊書有介紹了另一家好店,不過人潮多到我一點都不想排,這家電視賣串燒的,就位在電視塔的正下方,很好找,除了有大大的看板外,還有長長的人潮。

其實幾天來一直走路,真的很累,所以當逛完通天閣後,到了後面的四天王寺,忽然覺得好累,而且因為在日本什麼沒看到,就是寺廟特別多,所以所以在四天王寺裡休息了一下,看了看新年來拜拜的人潮,朝聖一下。本來這一天只打算完大阪城公園跟四天王寺及天王寺公園,沒想到走完了規劃的行程,竟然時間還有兩個多小時,所以就坐JR四處看看吧。

從天王寺站坐車到大阪站,大概要三十分鐘,想說既然還有點時間,就稍微逛一下書上介紹的新梅田大樓吧,可惜不如書上介紹的,在陽光下玻璃帷幕大樓閃耀。這裡人好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中間隔了個貨物車站,要繞好大一圈,所以感覺挺冷清的。時間漸漸晚了,趕在離開大阪前去買馬克杯吧。而我的2009關西行也在買完馬克杯後劃下句點。

 

Kansai-大阪城(Osaka) Day 4

2009/01/04

這已經是在關西的最後一天了,表定行程是大阪城跟天王寺(包含天王寺公園),這兩個點都在市區裡面,所以想說應該很快就可以逛完,所以有空還可以去大阪車站附近逛一逛。由於我住的飯店離車站走路要十分鐘,而且跟大阪城及天王寺不在同一區,考慮腳很累了,不想最後再回飯店拿行李,所以一早就是要先從飯店check out,然後把行李放在天王寺站的locker裡。(這真的是一個很好的設計,幾乎每一個大一點的車站,都有設置locker,而且大小都有可以符合大小不一的行李箱。這樣喜歡自助旅行的遊客,就不用因為check out後,擔心帶著大大小小的行李,而沒有辦法盡情的運用最後一天的時間。)

大阪城在大阪城公園裡,這天的天氣超棒的,藍天加上暖暖的陽光,整個心情就好了起來。(不過天氣好歸好啦,還是得繼續穿著我的大衣。)整個公園就以大阪城為中心,腹地很大,除了大阪城,還有體育館,棒球場,美術館等,有一堆設施,可以想像假日一定是人潮洶湧。不過我到的時候,時間還早,所有只有一些趕早來運動的的人。

大阪城幾乎已經是大阪城的象徵,特別是大家熟悉的豐臣秀吉住過大阪城。1583年豐臣秀吉開始在本願寺的舊址上建造城樓,才使得這座宏偉的城郭完成並成為現在的名城。而大阪城也是豐臣秀吉一統天下的根據地,結束了持續了上百年的戰國時代。而豐臣秀吉去世後,德川家康成為將軍,在江戶(東京)建立幕府,並於1615年攻陷大坂城,接管大阪城後,對於大阪城進行重建,一直到1868年的幕府滅亡前,對大阪城都已將軍直轄的方式管理。1931年,第三度重建天守閣,而也是現在看到的這一個。不過因為大阪城見證裡日本歷史幾次的重要戰役,所以被日本指定為國家特別史跡。

其實大阪城真的很漂亮,跟前兩天看到的姬路城不太一樣,大阪城有白色城牆、綠色屋頂還有金色的櫓,據說是因為豐臣秀吉非常喜愛黃金,所有在大阪城裡面也展示了許多當時留下來以黃金做成的各種家具、武器。

因為前兩天已經看過了姬路城,也進去姬路城的天守閣參觀,所以今天就不打算進去大阪城的天守閣了,因為裡面大部分的設計是一樣的。所以就沿著天守閣繞了一圈。整個大阪城維護得非常好,加上大阪城座落於整個大阪城公園的最高點,所以從各個角度幾乎都可以看到它,真的是大阪人的驕傲阿。

整個大阪城公園很大,有非常多的數,包括了滿滿的櫻花樹,當然一月是沒有櫻花開的盛況的,不過可以想像在春天櫻花的季節,滿滿的人潮擠進大阪城公園,欣賞相輝映的櫻花與大阪城,絕對是超級美景。

因為大阪城座落在整個公園的最高點,大部分的地方都可以看到,不過由於公園裡種滿了樹,有時候會發現拍照時候難免被樹擋住,所以沿路一邊欣賞,一邊想找一個絕佳拍照的位置,果真公園真是貼心,有專門的相對高點給攝影玩家使用(這是我自己說的啦!),我看到有玩家拿著單眼在拍遠遠的大阪城,沒事就給他上去瞧瞧,果真點好到不行,完全排除前面的樹木。當然有這麼好的位置,旁邊還有專業攝影師,怎樣也要請他幫忙拍個合照囉,不會說英文的老先生,對了對焦,發現了一個問題,跟我比手劃腳說了起來,頓時間我竟然可以懂他要表達什麼,當然這樣的情況之下,照片會拍的比較好。(他說了什麼呢?他說如果大阪城清楚,人就會模糊,如果人拍的清楚,大阪城就會模糊果真是玩家級會注意的問題。)就這樣在這個好心的老先生幫忙下,拍下了與大阪城的合照,也結束了大阪城的輕鬆上午。



Kansai-明石海峽大橋(Maiko) Day 3

2009/01/03

在看過美麗的姬路城之後,隨便晃晃在姬路也待了三個小時了,因為還要去看明石海峽大橋,所以在這裡的午餐也非常簡便,找了各路邊的炒麵就吃了,不過老實說,算是好吃又實惠啦!(詳見關西行花絮都沒吃到好吃的)

明石海峽大橋在舞子站,從姬路坐車過去大概要半個小時,不過因為舞子站算是小站,所以一定要搭乘普通列車。姬路站算是不小的站,所有得車都在這裡交會,而也有許多路線是以這裡為終點或起點。下午兩點多的姬路站人很多,也是這幾天第一次搭乘JR沒有位置可以坐,不過還好距離不遠,所以就站看著Yoshiba小姐開車。

 

一走出舞子站的出口,海峽大橋就在旁邊,我想舞子小站一定以擁有海峽大橋驕傲,因為這個橋,才能有這麼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選擇在這裡停留。過各馬路就到了大橋的橋墩,真的是非常的大阿,當然橋本身是很美的,不管是否太陽有照耀,這個橋的設計本身就已經足以吸引大家的目光了。

  

明石海峽大橋位於兵庫縣明石市,全長3391公尺 ,中央橋塔為1191公尺 ,塔高(海平面以下),快跟東京鐵塔一樣高( 297公尺 )。在建造的過程中,當然也遇到了許多天災,可是卻還是屹立不搖。也許應該歸功於當初的設計結構材料,和顛覆傳統的造橋方式,讓它可以抵擋8.5級的強震和80M 的強風現在這座大橋就聳立於明石市於神戶市的中間,跨越了明石海峽通到淡路島。更是七彩變幻世界最長的吊橋。

當然大部分來看橋的都是觀光客,而這裡的人呢?許多人來這裡是為了要釣魚,這算是海釣喔。只是雖然天氣不錯,海邊的風還是不小,在這裡海釣老實說還真是冷阿。

橋真的很漂亮,所以順勢的在舞子公園走了一圈。這裡還有一個移情閣孫文紀念館,據說是孫文先生在準備革命的時候在日本的住所,哇,孫先生也真是厲害阿,躲到日本就算了,還找到一個這麼偏僻的舞子,重點時這個屋子的view也太好了吧,搞革命的都有這種待遇阿…(開開玩笑囉)

轉了一圈感覺上美景欣賞夠了,不過總覺得好像有什麼沒有看到,對啦,就是那個眺望台,旅遊書上寫著在橋上有一個步道。不過我已經轉了好幾圈了,怎麼就是沒看到入口呢好吧,在去舞子公園晃一下,就這樣我找到了在入口就位於橋墩的舞子海上步道入口。

 

門票300 yen入口在一樓,而海上步道在八樓。海上步道其實是在大橋的底下,到那裡彷彿就置身於大橋的中間,旁邊盡是大橋的結構建築,挺壯觀的。特別是從橋中間眺望舞子公園,所有在釣魚的人都變的好小,當然從這裡看出去的景色也非常不同。來到這個步道,讓我想起在雪梨爬港灣大橋的時候,要從出發點走上橋有一個很長的引道,感覺也是明石大橋這樣,所以我想說不定這裡也可以來搞個爬橋的活動,保證賺飽飽啦。

在舞子海上步道裡,最有特色得就是那玻璃步道阿,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公尺,不過踩在透明的玻璃上,腳底下就是海耶(玻璃不到距離海平面47公尺)…超有趣的,當然這裡是必拍的點,只是這個玻璃步道真的是人性大考驗阿,我看到一個四十來歲的大男人,打死也不敢踩上去,連老婆要幫他拍照,他還得慢慢的沿著玻璃邊緣蹲下來,我看到他驚嚇的臉孔,真是有趣極了,不過更有趣的是,一旁可能還搞不清楚害怕的小朋友,就在玻璃不到上跑過來跑過去,兩相對照真是一絕。

 

在舞子的海邊,欣賞完美麗的晚霞後,本想繼續呆著,等著看明石海峽大橋的夜景。明石海峽大橋在晚上會用燈光裝飾起整座大橋,遠遠看就像一顆顆的珍珠點綴著橋,所以明石海峽大橋又稱為珍珠大橋,很美的名字吧。不過走了一天的我,實在沒有辦法在這個無聊的舞子站繼續等下去,夜色還沒完全暗去,我就已經乘著JR閃了。

——————————————————————————————————————————————— 

明石海峽大橋簡介:

明石大橋跨越明石海峽連結神戶與淡路島,施工10年而於1998年完工通車,全長3,911(960+1991+960)公尺,共3個跨徑,中間單跨長達1,991公尺 ,為目前世界最長的吊橋。主塔頂高約300公尺 ,橋下淨空65公尺 以上可以行船,最大水深110公尺 ,主鋼纜兩條直徑為1.1公尺 。
明石橋的施工可概分為五大部分,即主塔基礎、錨定基礎、主塔架設、鋼纜架設與加勁鋼桁架設。明石橋的4個基礎之編號,由神戶側至淡路島側依次為1A, 2P, 3P4A 。其中1A4A 為吊橋兩岸之錨定基礎,2P3P為主塔基礎。明石海峽的地層由沖積層、洪積層、神戶層、明石層與花崗岩層,其地層剖面如圖所示。明石層主要包含了40%的礫石,其礫石直徑約10~ 20c m。神戶層主要為砂岩、緊密砂土與硬粉土。地盤調查的工作包括大口徑未擾動之試體採取與試驗,與謹慎的岩盤工程性質調查。1995年規模7.2之阪神地震侵襲阪神地區,明石海峽之地盤因而發生錯動,當時明石大橋的4個基礎均已完成,主塔的兩個基礎產生傾斜與近1公尺 的相對位移,基礎的位移如下圖所示。經過評估,該1公尺 的位移不致於對此橋的工程產生影響,最後吊橋亦順利施工完成,中間跨徑則由原設計之1,990公尺 ,變為1,991公尺 。

明石大橋的耐震需求以兩個假設來設計: 1) 抵抗距150 km之海板塊發生M=8.5之地震。2) 抵抗150 km半徑內,150年回歸期的地震強度。

主塔基礎2P基礎面座落於明石層,3P座落於神戶層。每個主塔基礎需傳遞120,000噸之橋樑重量至水面下60公尺 處之支承面。海底整平直徑需達80公尺 ,在快速海流、波動與60公尺 的水深下,基礎面的挖掘仍控制在+/ -10公分之內,以利沉箱基礎的安裝。沉箱基礎直徑 80公尺,高 70公尺,在岸上施作後拖至定點,再進行水下灌漿。灌漿用的混凝土為高坍度不易發生骨材分離的水中混凝土。其施作的流程如下圖所示。

錨錠橋台1A 之圓形基礎以地下連續壁構築,穿透較為軟弱的洪積、沖積層進入神戶砂岩層,其直徑85公尺 ,深度為75.5公尺 ,使其成為世界最大的錨錠基礎,承受了吊橋的拉力。錨錠體為以350,000噸之混凝土及鋼架構成。淡路島側的橋台4A ,因座落於花崗岩層,故使用展式基礎(spread foundation)




Kansai-姬路城(Himeji) Day 3

2009/1/3

冬天的日本天空亮的很晚,七點多終於看到露出天邊的太陽爽爽爽日本氣象廳果真很準,說出太陽就真的出太陽,而今天就要頂著冬天暖暖的太陽,去探訪姬路城。 

姬路城位於姬路,在兵庫縣,按之前在網路上找的訊息,從大阪做JR大概要花70分鐘,比奈良還要遠一點。所以今天也比前一天要去奈良來得早一點出門。因為還是過年期間,除了像我這種觀光客之外,大部分的日本人都睡的比較晚,所以路上人不多,車站也沒有太多人跟我擠。在第一天搭車去神戶的時後,就已經找好了轉車點,萬一在北新地所搭到的車是普通車,到了尼崎站就一定要換快一點的車,不然如果真的一路普通車搭到姬路站的話,可是要花兩個多小時。 

不過我運氣算是不錯啦,在北新地就搭到了快速列車,而且可以一路搭到姬路城,這樣大概要花90分鐘左右。

因為整個天氣陽光普照,儘管天氣還是很冷,但是心情就是好很多,當然也是想到等一下的陽光姬路城。(天氣好真的差很多,之前去京都金閣寺,剛好是陰天,整個美麗打五折。)JR越往郊區開,整個JR兩旁的風情也越是不同,沒有大都市中的高樓大廈,反而是一片片得矮樓房。從大阪到姬路的JR離離海邊不遠,所以不時可以看到美麗的海岸線,當車子開過神戶,我就開始期待舞子,因為舞子有明石海峽大橋,特別訝異的是,原來JR舞子站就蓋在明石海峽大橋的正下方,天氣晴朗讓我真的好想馬上去看看美麗的大橋,不過後來想想回程再來吧,傍晚說不定連美麗的晚霞可以一併欣賞。


姬路終於到了,本以為姬路有美麗的姬路城,整個JR車站應該多點歷史味的,沒想到並沒有,姬路車站跟許多大車站一樣,是屬於共構形式,這裡也有新幹線,重點是車站大廳接著就是百貨公司的入口。今天是1/3百貨公司在年後的第一天開放,看起來是有大拍賣,門口排滿了隨時準備衝進去搶購的shoppers

當然血拼不是我的重點,所以我的目標鎖定能夠借免費單車的Tourist Information Center。真的不是我想抱怨啦,真的不好找,不過當然還是在我努力不懈之下,讓我找到了。(詳情請看關西行花絮Himeji無料bike)

姬路車站到姬路城非常好找,因為就沿著車站前面的大馬路往前走到底就到了,路也不遠,所以其實就算沒有騎自行車也不會太遠,只是既然來了,當然要享受一下姬路城提供給觀光客這樣貼心的服務。

我想所有的姬路人一定以姬路城為榮,所以路的兩旁,充滿了以姬路城相關的雕像裝飾著。遠遠的看到了姬路城美麗的白色城堡,心也跟著興奮起來。

到達姬路城後,首先看到的是的文化遺產的大石碑,不過這個石碑設計的真好,遊客可以把石碑跟遠遠的姬路城一起拍起來。接下來就是堅固的石頭城牆跟護城河,這好像中外皆然,城堡搭配護城河的設計,建造城易守難攻的陣勢。從大門進入後,一個比操場還大的黃土廣場映入眼簾,遠方即是天守閣及各式閣樓與土牆,這裡是小朋友的天堂,不管騎單車、放風箏、玩樂遊戲,這是最好的場所,不過當然對大人來說,遠方的天守閣才是重點。廣場的兩旁種了滿滿的櫻花樹,可以想像三月櫻花開時,搭配著白色姬路,絕對是一級美景阿。

1993年姬路城獲選為世界遺產,由於整片白色的外牆,所以也被稱為白鷺城。由於它完整的木造城郭建築群,以及由白築城牆和白色土牆的特殊建築方式,是日本具有代表性且保留完善的城郭建築之一。姬路城始於1333年由一個地方守臣赤松則村在此開始修建堡壘,其子於1346年開始興建城堡,之後經過日本各代的擴建成為現今模樣。

姬路城之所以能保留如此完整,與未曾受過戰火洗禮有關,而這個也是跟日本其他的城堡非常不同的地方,目前姬路城有一座天守閣、三座小天守及連接這些建築物的渡樓,此外還有化妝樓等27座樓閣、15座城門和總長1000公尺的土牆。

在姬路城內環繞參訪時,除了這些保存完整的廊間令人注意外,雕刻有每個不同時期城主家徽的瓦也市城內的一大特色,所有屋頂所使用的獸瓦和屋木詹所使用的滴水瓦都凋有修、改建路姬城的諸侯家徽,當仔細去觀察這些屋瓦時只想到一朝君子一朝臣,一代諸侯一種瓦,但仔細觀看這些紋瓦,還真是有趣,除了可用藝術品來觀賞外還可以分辨不同時期的歷代城主,如美麗的羽蝶標誌紋瓦就是西元1600年池田輝政的家徽。

在觀賞完各座樓閣、城門與渡樓後,進入參訪的重點天守閣,天守閣外觀有5層,內部則是由地上6層地下1層所構成,主要是用2支主柱支撐,稱為東大柱及西大柱,柱子直徑約1公尺。天守閣每一樓層則展示不同時期的姬路城的歷史與文物,頂樓則有長壁神社供奉此地的地主神,並可供遊客眺望風景。要參觀天守閣沒有問題,不過要換上這裡準備的脫鞋,所以遊客一邊參觀還得自行提著自己的鞋子,所以腳臭的人要小心阿。

  

在參觀完天守閣後,接下來要去西之丸看一下,日本的城堡裡幾乎都有西之丸,姬路城的西之丸,標榜是德川秀忠將軍的長女千姬曾經住在這裡,所以還有特別準備了千姬的蠟像,讓大家可以想像一下當時的情形。

終於,我完成了好幾年來的計畫在2009年探訪姬路城,而且是在美麗的冬陽中看到白鷺城閃閃發光,真的是只有一個字可以形容阿爽。


————————————————————————————————————-

姬路城築城史
南北朝時期,1333年(元和3年)開始築城。赤松則村在姬路山上建下了稱名寺。1346年(正平元年)史家普遍相信姬路城於本年由赤松貞範築造。室町時代中,1441(嘉吉1),嘉吉之亂起,赤松氏沒落,山名氏佔領了姬路城。其後應仁之亂中,赤松氏又重奪。
赤松氏家臣小寺氏入城。1580年(天正8年)豐臣秀吉於攻打毛利家之際佔領姬路城,並由家臣黑田孝高(黑田官兵衛)築起三層的天守閣。
池田氏輝轉封至鳥取城,由本多氏的伊勢桑名入城。
1618
年(元和4年) 構築西之丸,城的全貌大致完成。
1749
年(寬延2年)酒井氏的上野前橋入城。
1882
年(明治15年) 備前丸因失火被燬。
1910
年(明治43年) 明治大修理展開,耗了9萬圓以修理天守閣。
1919
年(大正8年) 陸軍省修理西之丸。其後,第十連隊轉移往岡山。
1928
年(昭和3年) 指定為歷史遺跡。由文部省管理(實際管理者為姬路市)。
1931
年(昭和6年) 天守閣被指定為「國寶」。後來,渡櫓等亦被指定為國寶。
1934
年(昭和9年) 「昭和大修理」開始。
1944
年(昭和19年)太平洋戰爭戰局惡化,修理中斷。
1945
年(昭和
20
年)73 姬路大空襲。城內中彈。在姬路本城遺址的中學校舍雖被燒毀,但城的本體卻奇跡地免祝融之禍。
1950
年(昭和25年)大修理。
1955
年(昭和30年)天守閣以外的修理完結。
1956
-1964年(昭和31-39年) 天守閣大維修。
1993
年(平成5年)被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日本第一個登錄的世界遺產。

姬路城特徵
主體建築群:由中心部份的大天守閣(46.4公尺)、小天守閣共83座建築群的數層屋頂連接而成之城郭。結構分析:『嶄新的技術是以前神社、寺院建築都未曾使用過的。』
基礎結構(Nedori gumen):對於當時西方城堡尚未出現此種建造方式,來自荷蘭East Indies公司的Kämpfer博士在十七世紀中拜訪日本時,曾對此種精緻石牆建造方式大感訝異。磚石工程的基礎在於如何建築負擔龐大壓力的地基部份(Neishi),這稱之為「Nedori gumen」,因此石作主工程師將致力於高階武士指派的工作。目標在於防止嚴重的地面沉陷以及保護由地震帶來的損傷,當這個基礎工作已結束時,圬工業已完成。圬工有三種施作工法:「KirikomihagiUchikomihagi以及Nozura」:過程中K工法累積石塊到傾斜三十度,U工法傾斜三十六度以及N工法傾斜四十五度,其危險之處在於尚未完成前可能產生的崩塌,直到傾斜約四十度時。「為何姬路城牆使用這種大曲線型建造?」最初的設計發明出此種城牆,目的在於分散主城塔(天守閣)負擔於城牆上超過5700噸的垂直向重量,同時符合強大地震時所需。再者,這種曲狀結構可避免雨水停留在邊緣角落,並且一併集中在集水管。此外,這種施工對策亦有三種功能:在磚石未上灰漿或其他灰泥前可避開碰觸,並防止水殘留在凹陷處,牆體中央部份的圖樣「Waraizumi」,類似小孩子的胡亂堆砌。無疑地,如何面對敵軍的侵犯仍是建造時使用法則的最大誘因。曲型牆結構創造最大曲度,也為它創造更多的美感經驗。

Kansai-奈良法隆寺佛教建築群(Nara Horyu-ji) Day2

離開奈良時候已經兩點多了,想到後面還有一個法隆寺,日本第一批被列入世界遺產的行程,讓我不由的要加快腳步。日本的火車真的超多的超方便,只是路線車次種類實在太多了,所以搭乘時候要多花點時間,特別我沒有奈良的旅遊手冊,所以只依稀記得網站上寫著法隆寺站離奈良站不遠,不過搞不清楚要作哪一條線。正確的路線是在奈良搭乘大和快速線往大阪方向,車程不遠,只要兩三站就到了。下車後,旅遊情報中心的歐巴桑就很熱心的跟我招手要給我法隆寺日文版的簡介,當然還是跟他拿了本中文版。出了JR法隆寺站Horyu-ji,哇怎麼這麼小這麼冷清阿,跟奈良的路上的萬人鑽動,滿滿的遊客比起來,法隆寺這裡,真的一點都感覺不出來是有一個知名觀光景點的地方。也就是因為人太少了,頓時也發現其實要迷路也不容易,因為所有的人的目的地都是同一個,就是法隆寺。前往法隆寺的路上,單程大概2km,看起來也沒有車,所以當然繼續搭乘11路公車,這裡是一個小鎮住家不多,在冷冷的冬天裡,風吹來是格外的冷冽,讓人忍不住要拉緊大衣。不過在一陣小雨後,也見到了這兩天在大關西的第一道陽光。(這是個好兆頭雖然這一天的陽光非常害羞只出現了兩個小時,但是非常舒服,也帶來了後兩天美麗的天氣。)

終於到了法隆寺門口,遊客人數不多,一樣要參觀是要付出代價的,要1000 yen,記得網站上寫500阿?原來是搭售啦!法隆寺主要三個院區,是分開管理的,但是票一次賣給你,這樣才能賺比較多啊。總共分成西院伽藍、大寶藏院及東院伽藍。 

法隆寺,又稱斑鳩寺,位於日本奈良生駒郡斑鳩町,據傳其建於西元607年,於西元670年毀於大火,後又在八世紀重建,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木造建築。

 

法隆寺因為完整保留中國隋唐時期的建築樣式而知名,是聖德太子於飛鳥時代建造的佛教木造結構寺廟。法隆寺佔地面積約187千平方公尺,寺內保存有自飛鳥時代以來的各種建築及文物珍寶。寺內分為東西伽藍兩院,西院保存了金堂(經堂)、五重塔;東院建有夢殿等。西院伽藍是世界上最古的木構建築群。法隆寺建築物群和法起寺共同在1993年以「法隆寺地區佛教建造物」之名義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除了建築本身,格局配置也都是中國隋唐時期風格樣式,然而現今在中國卻無找到類似建築,但在日本歷經一千多年,完好的保存下來。一入門看到的是,一座氣勢非凡的大型佛寺,然而踏步前往核心建築之前,寬敞的步道兩旁延伸出的許多附屬建築,寬容大度中帶有平靜祥和的氣氛,使心情自然而然沉澱下來,這與在京都及奈良的多數寺廟的感覺完全不同。法隆寺興建的時間正是日本從神話治國的古墳時代進入文明開化的飛鳥時代,那時,日本正努力學習模仿中國隋唐的典章制度,及接受佛教信仰,關鍵人物是聖德太子。聖德太子認同當時已經燦然完備的中國文化,並且虔誠信奉佛教,一心想要建設國家成為「富而有德」的文明社會。

雖然聖德太子後來沒有當上天皇,但是其信佛重德的人格影響力卻遠遠超過在日本歷史上出現過的無數政治人物。聖德太子創建了幾間佛寺,法隆寺是跟他本人關係最密切的一座,原本是他所規劃的國都的一部份。聖德太子逝世後的數十年,法隆寺毀於一場大火,在七世紀到八世紀初進行了重建。重建這件事顯然得到各方的支持,除了信眾外,得自政府的經費似乎佔了很重要的部份。值得注意的是,當時日本的國都已經就位於奈良,當時扮演國家級寺廟的是奈良東大寺,聖德太子的族裔也已在政變紛爭中消失。法隆寺的重建卻能得到有力的支援,其中聖德太子的精神感召應該是重要的因素。法隆寺則在精心重建後,奇蹟似的保存至今,見證歷史。法隆寺的價值並非只是古老,而在於歲月淬鍊的古代日本建築技術和智慧。日本最古的木造建築金堂。威風凜凜的建築物裏在周圍的牆壁上有聞名於世的壁畫(昭和24年燒壞,現在的是再製)。金堂內有釋迦三尊像。金堂的斗拱形狀似雲朵,稱為雲斗、雲肘木,是多用曲線的獨特款式。此外,二層的卍字形高欄(扶手)、將其支撐起來的「人」字形束也很獨特。這些特色是只能在法隆寺及法起寺才能見到,也是日本七世紀建築的特色。五重塔是法隆寺中類似樓台亭閣的塔,可是塔內沒有樓板,平面呈方形,塔高31.5公尺,塔剎約佔1/3高,是日本最古老的塔,屬於中國南北朝時代的建築風格。五重塔的特色是底層到頂層的房簷(屋簷),依照一定比例縮小遞減,各層的屋簷愈往上去愈急劇變小,到了第五重頂層房簷的一邊,只有底層房簷的約一半左右,在視覺美感上,擁有安定感豐富的優美姿態。五重塔在佛教寺院裏被視為最重要的建築物。

比法隆寺更古老的配置樣式有飛鳥寺遺蹟、四天王寺等,但是法隆寺將塔與金堂在寺院橫軸上配置成左右非對稱形態,不但是在日本開先河,而且現在已經定形為一種日本獨創的法隆寺式伽藍配置,至今對日本寺院建築配置產生重大的影響。金堂以及迴廊的柱子呈現出類似希臘巴特農神殿石柱的多立克樣式,柱子中間鼓起上下逐漸變細,將柱子做成這種樣式,能夠使人在視覺上產生柱子是筆直挺拔的錯覺。當然法隆寺的柱子和希臘的石柱還是有分別的,其鼓起的部份不是正中央部而是中間向下的部位,學者推測是為了從下方觀看的時候,使柱子顯得筆直,實為日本獨創風格。

1878年(明治11年)將貴重的寺中珍貴的文化寶物300多件獻給日本皇室,獲得一萬日元的賞賜。由於皇室的援助,7世紀以來的伽藍堂宇獲得妥善護理。當時獻給皇室的寶物曾保管於正倉院,在1882年(明治15年)被轉移到帝室博物館的「法隆寺獻納御物」作為皇室珍藏品收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京帝室博物館變為國立博物館,文化寶物轉交國立博物館收藏。此後,宮中殘留寶物的一部份讓給了國家,約320件的寶物目前珍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法隆寺寶物館內。
其實按照這裡的指標,整個法隆寺地區佛教建築群,除了法隆寺外,還有法起寺跟法輪寺,不過因為時間已經晚了,而且腳也累了,所以今天主要就先看法隆寺吧。如先前說的,JR的車次真的超多,所以要回大阪當然不用往回頭坐,所以我搭著大和路線就到了天王寺站。也先查看一下這裡的置物櫃的位置跟收費,因為第四天這個地方將是我安置行李的所在。

 

Kansai-奈良文化財東大寺(Nara) Day2

2009/1/2

前一天在飯店,查了幾個城市的天氣,幾乎整個大阪附近的城市天氣都差不多陰天,想說既然1/3的天氣比較好,所以我想把最好的天氣留給美麗的姬路城,所以就把原來行程規劃裡,第二天跟第三天的行程作交換。也就是說,今天一整天就是要去奈良,看奈良古都的兩個世界文化遺產。 

由於我沒有買奈良的旅遊書,所以就在JR車站看了一下奈良的相關位置,JR東西線做到木津,然後轉車到奈良,至於要到法隆寺就方便多了,從奈良坐奈良線四五個站就到了。

不過想的絕對是比較簡單啦,坐到京田邊,忽然年輕的工作人員把我從車上趕了下來,老實說我是被吵醒的,所以有點反應不及。下了車,想想我沒有坐錯車阿,幹嘛趕我阿,再對了對車站的地圖,再過幾站就到了,到底是發生什麼事情,當我還一邊在想的時候,忽然發現車子又開動了,只是這次幾帶了前面幾個車廂,終於我發現我被JR放鴿子了。原來服務人員來趕我下車的時候,有跟我說了一段話,想起來大概是這個車廂將不會開到我要到的木津,所以要我換到前面的車廂去,只可惜我有聽沒有懂,而我問他,他也比手劃腳說不出個所以然,所以簡單的大阪到奈良,我換了三個車次,花了比預計兩倍的時間才到達。 

一出奈良車站,就感覺這個城市的古意,旁邊也立了一個板子,2010年要慶祝平城遷城1300年,果真是有歷史的地方阿,難怪可以有兩個文化遺產。不過我現在要去的是屬於奈良的文化財產,這是在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世界文化遺產的,裡面最有名的就是東大寺,號稱全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築,而這也是奈良這個地方的主要參觀景點。

東大寺其實離奈良車站並不遠,不過因為懶,所以我選擇了搭乘巡迴公車,這個公車把幾個奈良市區的重要景點做了串連,讓遊客可以很方便就到達,車票為180 yen,車上多是觀光客,許多日本本地人,還有來自各國的遊客,當然也有一樣來自台灣的美女。在車上就看著路旁出現了一隻一隻的奈良名產「鹿」。(在關西行的花絮Oh My Deers)中,已經說明過鹿對奈良有多重要了。)

一下車,真的是人潮洶湧阿,奈良果然不負古都之名,來朝聖的人非常多。下車的這一站,剛好可以到東大寺跟春日大社,所以人潮就往兩個方向走。我選擇先走去東大寺。走進東大寺的路上,需要先經過一條商店街,觀光區嘛,當然要賺賺遊客的錢,這個商店街上吃得特別多,因為天氣冷,所以有著各種的熱食,看起來好多都很好吃。在商店街上除了人之外就是鹿了,一隻隻都不怕人還可以摸,當然這裡的鹿既然這麼友善,當然也有一堆人在跟鹿合照,小朋友們也拿著鹿仙貝在餵著他們,同時滿足了鹿的胃,也讓小朋友開心不已。

東大寺之所以稱為東大寺,主要是因為建築在當時的首都平城以東。在728年由信奉佛教的聖武天皇建立,大佛殿寬 五十七米 、深 五十米 、高 四十八米 ,為現今世界上最大的木造結構建築。優美的建築和法相莊嚴的佛像,也是吸引眾多觀光客的地方。(1998作為「古奈良的歷史遺跡」之組成部份,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西元8世紀,正是中國唐代文化輝煌的時候,日本聖武天皇在位期間,處理天災地變、氏族對立、叛亂等政治危機極為得體,並極力採納唐代文物制度,用以充實國政;信仰佛教,創建國分寺及東大寺,發心鑄造大佛,兩次派遣出唐使,因此出現了太平文化盛景。東大寺是在這樣一個歷史盛世下的文化產物。熟悉日本傳統建築的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系何培斌教授表示,東大寺整體布局最值得欣賞,寺院的特定建築群與唐代最高級的寺院規格相同,但如今在中國已找不到同類型及同規模的建築。法華堂內的十六尊脫胎漆像,不但工藝精湛,其擺位方式,差不多盡占內堂空間,而這種擺法,也是唐代寺院的特有風格,因古時候的參拜方式,是信眾圍觀造像群,繞圈禮拜,只留少許走道空間。今日遊走東大寺一周,即可感受到大唐氣派及宗教習俗。

東大寺無論是在建築、雕刻、藝術文物,在日本美術史上都占有特殊的地位。大佛殿中的木造結構氣宇非凡、氣勢雄偉,木造工藝令人嘆為觀止,光一根大柱,竟需三個成人環報才行!有趣的是,有根大柱底下有一孔,剛好可以鑽人,聽說如果能夠鑽過這個小動洞,可以保佑平安,不過這個洞很小啦,應該只有小朋友鑽的過去,大人可千萬不要輕易嘗試,免得卡住就尷尬了。

時至今日,木造建築保存不易,除了大自然的破壞,尚有人為的因素存在。東大寺亦曾因動亂付諸一炬,大佛殿、戒壇院等皆被焚毀。今日所見的東大寺大佛殿於一七零九年重建完成,重整的工期前後達廿五年,單是鑄佛即用了八年的時間,而且重建後的規模亦比被毀前縮小了三分之一。大佛殿中 十五米 高的巨大銅鑄佛像,據說在建造時,深受中國洛陽龍門石窟奉先寺洞的石雕盧舍那佛及中國敦煌的巨大佛像的影響。殿中供奉的盧舍那佛被稱為 「奈良大佛」,伴隨著大佛殿,直至東大寺全部修成,耗時四十五年。

 

(廣目天,就是千里眼囉!)

(有千里眼,當然少不了順風耳,這裡叫做多聞天!)

離開東大寺已經一點多了,所以隨便在商店街裡找了一攤,本來想吃大阪燒的,不過看到旁邊的攤位燒滾滾烏龍麵,感覺好能夠驅寒,所以我就吃了烏龍麵,不過這個烏龍麵實在太沒有料了,湯頭也很普通,除了因為是湯麵吃碗可以感覺溫暖之外,完全是一無可取。

因為大過年的,所以好多日本人是來廟裡燒香拜拜求平安的,所以我決定繼續往春日大社前進,也去感受一下日本神社過年人幾人的熱鬧氣氛。春日大社不大,來參拜或看熱鬧的人實在太多了,所以規劃成單行道的路徑,就因為這樣的設計,我被後面的人潮push往前,沒想到擠著擠著出口就到了還我沒拍到什麼照,也沒有看到什麼。還好春日大社文化遺產的大石碑有拍到,起碼還能證明我到此一遊,不然還真的不知道走了這一趟是做了啥呢?(從路口到春日大社指標寫800m,可是我想我應該走了1.5km才到春日大社,來回3公里,我只拍了幾張照片殘念)

從春日大社慢慢的走到奈良車站,除了經過奈良公園之外,還會經過另一個一樣被納入古奈良文化遺產的興福寺,因為時間的關係沒有辦法好好的留下來欣賞,只是漂亮的五重塔一樣吸引了大家拍照。

(不管在哪裡,五重塔總是吸引人阿。)

 

Kansai-神戶港灣洋人舊居(Kobe Port) Day1

2009/1/1

一個新年的開始,只是冷冷冷的新年。

飛機非常順利的降落在日本關西機場,開啟了這次的關西行。

從氣象預告中知道,新年期間將是冷冷冷的天氣,偶爾還有陣雨,所以我帶了Gore-tex大衣、圍巾、手套還有雨傘。

關西的海關跟其他地區一樣,總是充滿了要入關拜訪的人潮,不過日本的海關很有效率,人潮疏散得很快。日本已經跟美國一樣,在入關時候,需要拍照並按指紋,聽說是全球第二個國家這樣做。(不過在回來的時候,看到新聞,這個系統已經被韓國人破解,一群韓國的人蛇集團,透過人工指紋的方式,將一群打算來日本賣春的女人送進的日本。)

出了海關,很快的找到兌換JR Pass的地方,把車票換好後,就往市區出發。可能是來的時間不對,這次坐普通列車,所以一站一站停,花了比想像中多的時間,也因為這樣,在天王寺站,我終於忍不住決定下車等快速列車。其實到了天王寺,已經進入大阪了,所以車子怎麼搭,都不會迷路。終於轉阿轉,我到了北新地站。從飯店的地圖上看起來,從北新地站大概要走十分鐘。

走上地面,哇,還是冷阿。不過時間還早才兩點多,進飯店整理整理還可以去晃一下。不過可能是新年期間吧,而且這個區域算是商業區,所以路上沒什麼人,車子也很少。一邊走一邊腦袋中還在想,等下去哪裡呢?本來的規劃是要去明石海峽大橋,不過今天天氣實在不是很好陰陰的,海邊應該很冷吧,而且陰陰的天氣也沒有辦法看到海峽大橋的美,一時之間也沒有太多想法,等下上車在說吧。

住的飯店ホテル大阪ワールド跟預期的一樣,是小小的房間搭配著─體成型的衛浴設備,還有一堆適合商務人士的設備,挺貼心的,重點是交通方便,價錢也蠻便宜的。

好了,準備出門。

北新地站只有JR東西線,所以不管要去哪裡幾乎都要換車。出門的時候已經三點多,所以決定趁著天還沒黑,來去神戶吧!不過不是要去看海峽大橋,只是要去元町看看舊居留地,順便在南京町吃個晚餐。

地圖上說出了元町車站,就是南京町。

(不過底下的照片並不是南京町,是元町。)

不過怎麼沒看到阿?原來南京町在車站出來的後一排,從任何一條小路進去都可以到。南京町是早期移民到神戶的華僑所開的小吃跟雜貨店,因為具有華人飲食特色,所以很受這裡的外國人及日本人歡迎。這裡有兩個牌樓在南京街的東西兩側,而且許多的建築都是很中國風的

當然來這裡沒有吃這裡的中華料理就可惜了,一攤一攤看了一下,哇,竟然有虎咬豬,顯然這樣的中國漢堡是很受華人歡迎,不過實際吃起來從來沒有吃過這麼難吃的刈包。,整個麵皮因為一直放在蒸籠裡,蒸太久所以已經有點爛爛的。不過我想還是有好吃的東西啦,因為還是有攤位有人在排隊的。

老實說本來打算呆在神戶的時間就很短,加上天色已經漸漸的暗了,所以打算到海邊走走,就閃回大阪好好準備第二天的行程。從南京町往海邊的方向, 首先會經過大丸百貨,這個地方是早期的外國人居留地,舊稱「居留地40號」,而這裡為了紀念這個歷史還立了一個外國人居留地紀念碑。

不過的確這個地區是有蠻多很有特色的西式建築物,而且也真的有一大堆的紀念碑,當然也有許多文化財,顯然日本人對於這個在明治時期就對外開放的地區所留下的紀念品是非常的自豪,也非常的珍惜。

就如之前介紹的,神戶是一個海港,整個JR的路線也是沿著海邊興建,所以從車站走道海邊真的不太遠,只是天氣蠻冷的。還沒到海邊,遠遠的看到紅色的鼓狀的的塔,這是算是神戶的地標吧,幾乎所有神戶港的照片,這個塔都是主角。這個鼓狀的塔叫做Kobe Port Tower,高108公尺,在塔頂有360度展望台,可以俯瞰大阪灣、 六甲 山跟可愛的神戶街道。其實Kobe Port Tower就位在美利堅公園裡面,這個填海造地上的公園,有許多的特色建築物,還洋博物館就是其中一個,這個博物館的造型很特別,是風帆造型的空中鷹架,裡面有許多關於海洋關於船的展示。

一月傍晚的神戶港很冷,加上海邊一貫的強風,我想這裡應該只有3度,不過看到一對父女趁著公園沒有什麼人的時候,竟然放起風箏來,我想那小女孩可能才3歲吧,看起來她並沒有穿很多,但是在冷風中玩著風箏,依然滿臉笑容,唉!跟她比起來,我真的遜多了,在這裡,我只能把外套拉鍊拉上,把圍巾圍好,雙手搓著搓著,用呼出來的白煙嘗試著取得一點點溫暖,所以真的是快速的繞一圈,拍了拍照片,快閃不過傍晚的神戶港,因為沒有人很安靜,而天邊露出的微微陽光映著藍天,搭配著市區的大樓,是一副很詳和又美麗的景致,如果不是天冷,還真的想坐下來好好欣賞欣賞。(那天真的很冷,請參考關西行花絮凍人的一天。)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