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sai-姬路城(Himeji) Day 3
2009/1/3
冬天的日本天空亮的很晚,七點多終於看到露出天邊的太陽… 爽爽爽…日本氣象廳果真很準,說出太陽就真的出太陽,而今天就要頂著冬天暖暖的太陽,去探訪姬路城。
姬路城位於姬路,在兵庫縣,按之前在網路上找的訊息,從大阪做JR大概要花70分鐘,比奈良還要遠一點。所以今天也比前一天要去奈良來得早一點出門。因為還是過年期間,除了像我這種觀光客之外,大部分的日本人都睡的比較晚,所以路上人不多,車站也沒有太多人跟我擠。在第一天搭車去神戶的時後,就已經找好了轉車點,萬一在北新地所搭到的車是普通車,到了尼崎站就一定要換快一點的車,不然如果真的一路普通車搭到姬路站的話,可是要花兩個多小時。
不過我運氣算是不錯啦,在北新地就搭到了快速列車,而且可以一路搭到姬路城,這樣大概要花90分鐘左右。
因為整個天氣陽光普照,儘管天氣還是很冷,但是心情就是好很多,當然也是想到等一下的陽光姬路城。(天氣好真的差很多,之前去京都金閣寺,剛好是陰天,整個美麗打五折。)JR越往郊區開,整個JR兩旁的風情也越是不同,沒有大都市中的高樓大廈,反而是一片片得矮樓房。從大阪到姬路的JR離離海邊不遠,所以不時可以看到美麗的海岸線,當車子開過神戶,我就開始期待舞子,因為舞子有明石海峽大橋,特別訝異的是,原來JR舞子站就蓋在明石海峽大橋的正下方,天氣晴朗讓我真的好想馬上去看看美麗的大橋,不過後來想想回程再來吧,傍晚說不定連美麗的晚霞可以一併欣賞。
姬路終於到了,本以為姬路有美麗的姬路城,整個JR車站應該多點歷史味的,沒想到並沒有,姬路車站跟許多大車站一樣,是屬於共構形式,這裡也有新幹線,重點是車站大廳接著就是百貨公司的入口。今天是1/3百貨公司在年後的第一天開放,看起來是有大拍賣,門口排滿了隨時準備衝進去搶購的shoppers。
當然血拼不是我的重點,所以我的目標鎖定能夠借免費單車的Tourist Information Center。真的不是我想抱怨啦,真的不好找,不過當然還是在我努力不懈之下,讓我找到了。(詳情請看關西行花絮Himeji無料bike)
姬路車站到姬路城非常好找,因為就沿著車站前面的大馬路往前走到底就到了,路也不遠,所以其實就算沒有騎自行車也不會太遠,只是既然來了,當然要享受一下姬路城提供給觀光客這樣貼心的服務。
我想所有的姬路人一定以姬路城為榮,所以路的兩旁,充滿了以姬路城相關的雕像裝飾著。遠遠的看到了姬路城美麗的白色城堡,心也跟著興奮起來。
到達姬路城後,首先看到的是的文化遺產的大石碑,不過這個石碑設計的真好,遊客可以把石碑跟遠遠的姬路城一起拍起來。接下來就是堅固的石頭城牆跟護城河,這好像中外皆然,城堡搭配護城河的設計,建造城易守難攻的陣勢。從大門進入後,一個比操場還大的黃土廣場映入眼簾,遠方即是天守閣及各式閣樓與土牆,這裡是小朋友的天堂,不管騎單車、放風箏、玩樂遊戲,這是最好的場所,不過當然對大人來說,遠方的天守閣才是重點。廣場的兩旁種了滿滿的櫻花樹,可以想像三月櫻花開時,搭配著白色姬路,絕對是一級美景阿。
1993年姬路城獲選為世界遺產,由於整片白色的外牆,所以也被稱為白鷺城。由於它完整的木造城郭建築群,以及由白築城牆和白色土牆的特殊建築方式,是日本具有代表性且保留完善的城郭建築之一。姬路城始於1333年由一個地方守臣赤松則村在此開始修建堡壘,其子於1346年開始興建城堡,之後經過日本各代的擴建成為現今模樣。
姬路城之所以能保留如此完整,與未曾受過戰火洗禮有關,而這個也是跟日本其他的城堡非常不同的地方,目前姬路城有一座天守閣、三座小天守及連接這些建築物的渡樓,此外還有化妝樓等27座樓閣、15座城門和總長1000公尺的土牆。
在姬路城內環繞參訪時,除了這些保存完整的廊間令人注意外,雕刻有每個不同時期城主家徽的瓦也市城內的一大特色,所有屋頂所使用的獸瓦和屋木詹所使用的滴水瓦都凋有修、改建路姬城的諸侯家徽,當仔細去觀察這些屋瓦時只想到一朝君子一朝臣,一代諸侯一種瓦,但仔細觀看這些紋瓦,還真是有趣,除了可用藝術品來觀賞外還可以分辨不同時期的歷代城主,如美麗的羽蝶標誌紋瓦就是西元1600年池田輝政的家徽。
在觀賞完各座樓閣、城門與渡樓後,進入參訪的重點天守閣,天守閣外觀有5層,內部則是由地上6層地下1層所構成,主要是用2支主柱支撐,稱為東大柱及西大柱,柱子直徑約1公尺。天守閣每一樓層則展示不同時期的姬路城的歷史與文物,頂樓則有長壁神社供奉此地的地主神,並可供遊客眺望風景。要參觀天守閣沒有問題,不過要換上這裡準備的脫鞋,所以遊客一邊參觀還得自行提著自己的鞋子,所以腳臭的人要小心阿。
在參觀完天守閣後,接下來要去西之丸看一下,日本的城堡裡幾乎都有西之丸,姬路城的西之丸,標榜是德川秀忠將軍的長女千姬曾經住在這裡,所以還有特別準備了千姬的蠟像,讓大家可以想像一下當時的情形。
終於,我完成了好幾年來的計畫在2009年探訪姬路城,而且是在美麗的冬陽中看到白鷺城閃閃發光,真的是只有一個字可以形容阿…爽。
————————————————————————————————————-
姬路城築城史
南北朝時期,1333年(元和3年)開始築城。赤松則村在姬路山上建下了稱名寺。1346年(正平元年)史家普遍相信姬路城於本年由赤松貞範築造。室町時代中,1441年(嘉吉1年),嘉吉之亂起,赤松氏沒落,山名氏佔領了姬路城。其後應仁之亂中,赤松氏又重奪。
赤松氏家臣小寺氏入城。1580年(天正8年)豐臣秀吉於攻打毛利家之際佔領姬路城,並由家臣黑田孝高(黑田官兵衛)築起三層的天守閣。
池田氏輝轉封至鳥取城,由本多氏的伊勢桑名入城。
1618年(元和4年) 構築西之丸,城的全貌大致完成。
1749年(寬延2年)酒井氏的上野前橋入城。
1882年(明治15年) 備前丸因失火被燬。
1910年(明治43年) 明治大修理展開,耗了9萬圓以修理天守閣。
1919年(大正8年) 陸軍省修理西之丸。其後,第十連隊轉移往岡山。
1928年(昭和3年) 指定為歷史遺跡。由文部省管理(實際管理者為姬路市)。
1931年(昭和6年) 天守閣被指定為「國寶」。後來,渡櫓等亦被指定為國寶。
1934年(昭和9年) 「昭和大修理」開始。
1944年(昭和19年)太平洋戰爭戰局惡化,修理中斷。
1945年(昭和
20年)7月3日 姬路大空襲。城內中彈。在姬路本城遺址的中學校舍雖被燒毀,但城的本體卻奇跡地免祝融之禍。
1950年(昭和25年)大修理。
1955年(昭和30年)天守閣以外的修理完結。
1956年-1964年(昭和31-39年) 天守閣大維修。
1993年(平成5年)被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日本第一個登錄的世界遺產。
姬路城特徵
主體建築群:由中心部份的大天守閣(46.4公尺)、小天守閣共83座建築群的數層屋頂連接而成之城郭。結構分析:『嶄新的技術是以前神社、寺院建築都未曾使用過的。』
基礎結構(Nedori gumen):對於當時西方城堡尚未出現此種建造方式,來自荷蘭East Indies公司的Kämpfer博士在十七世紀中拜訪日本時,曾對此種精緻石牆建造方式大感訝異。磚石工程的基礎在於如何建築負擔龐大壓力的地基部份(Neishi),這稱之為「Nedori gumen」,因此石作主工程師將致力於高階武士指派的工作。目標在於防止嚴重的地面沉陷以及保護由地震帶來的損傷,當這個基礎工作已結束時,圬工業已完成。圬工有三種施作工法:「Kirikomihagi、Uchikomihagi以及Nozura」:過程中K工法累積石塊到傾斜三十度,U工法傾斜三十六度以及N工法傾斜四十五度,其危險之處在於尚未完成前可能產生的崩塌,直到傾斜約四十度時。「為何姬路城牆使用這種大曲線型建造?」最初的設計發明出此種城牆,目的在於分散主城塔(天守閣)負擔於城牆上超過5700噸的垂直向重量,同時符合強大地震時所需。再者,這種曲狀結構可避免雨水停留在邊緣角落,並且一併集中在集水管。此外,這種施工對策亦有三種功能:在磚石未上灰漿或其他灰泥前可避開碰觸,並防止水殘留在凹陷處,牆體中央部份的圖樣「Waraizumi」,類似小孩子的胡亂堆砌。無疑地,如何面對敵軍的侵犯仍是建造時使用法則的最大誘因。曲型牆結構創造最大曲度,也為它創造更多的美感經驗。
2 Comments
louker
louker有機會去過 蠻美的
tracy
您好:
請問一下,參觀姬路城,大約要多少日幣呢
還有開放時間.
版主回覆:(02/18/2009 03:36:00 PM)
門票六百日圓,不算貴,至於開放時間,可以參閱這個官方網站。http://www.himeji-kanko.jp/c2/index.html
以下是我對關西幾個景點的文章,歡迎看看。http://tw.myblog.yahoo.com/ant-30/article?mid=1820&prev=1863&next=1305&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