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饅頭肉排蛋早餐(沒招牌)

4bdd76c957a02 新竹-饅頭肉排蛋早餐(沒招牌) 

這一家早餐店還蠻有名的,雖然沒有店名。會知道是因為凱薩琳介紹,吃了那一次後真的覺得很好吃,後續又聽到連Roger,Winson還有天使都在假日專程跑去排隊搶吃,所以我也一直在找時間去現場看看。

在這個天氣很好的五月清晨,我特別起了個早(九點的意思),想說竹北實在沒啥好吃的,所以來去看看吧。我不知道這家店的確切地址,不過因為聽說就在學府路,所以也沒上網查就直接出門。果真這家店的生意很好,剛開到學府路博愛路口,不用找就看到有人排隊了。這個店面很簡單,連菜單也是用紙寫的,裡面雖然不大,但是也可以作各30個人,當然,生意很好,全滿找不到位置。

之前吃過一次饅頭肉排蛋,這天又點了一次,一樣選擇芋頭口味的饅頭,感覺味道會多樣一點,比白饅頭好吃。這個肉排其實跟我們吃漢堡的肉排一樣,蛋則是煎的剛剛好,還算嫩,一口咬下,饅頭肉排跟蛋味道配的剛剛好。

除了饅頭肉排蛋之外,這裡的蛋餅加肉排也很不錯,特別是蛋煎的剛剛好,外酥內嫩,肉也不會太澀或太焦,這樣的搭配別有一種風味。

至於飲料呢,米漿很不錯,至於豆漿還OK而已。

要來這裡吃,最好是外帶,因為在裡面吃比外帶更慢,得非常有耐心才行。

地址: 新竹市學府路359號 (學府路/博愛路交叉口, 璽子牛肉麵隔壁)——>>>>>已經搬家囉   現在地址是學府路112號

 新竹-無名早餐店 饅頭肉排蛋 搬家後依舊好吃

台中-布袋鮮の蚵

在往逢甲的路上,忽然Una的舅舅說,去夜市吃飯前,先來去吃個生蚵吧,之前唐從聖有在電視節目裡面介紹過,而這裡的東西好吃。想說Una舅舅嘴巴挑的,所以他會介紹東西一定是不錯的,所以就去囉。這天的運氣不錯,即使向上路的車子很多,不過一到就看到有車子剛好要離開停車格,顯然吃飯的氣氛應該也不錯。

看起來像是賣熱炒的店,生意很好,我們雖然來得早,不過裡面已經是滿滿的人潮了,所以還得要拿號碼排一下。

既然店名叫做鮮蚵,所以整個店裡的裝潢也很一致,店外用了好多的蚵殼來裝飾,很多的食客就簽名在蚵殼裡面,這個部分算是創意十足。而在店內也有用蚵殼,是用來寫菜單。

 

雖然店名叫做鮮蚵,不過當然店裡面不能只有賣蚵仔阿,還有其他的海鮮,而店家也很聰明的,用了個排行榜,來告訴來的客人要怎麼點菜。不知道是我們太餓,還是東西太好吃,在排行榜裡面的十樣菜,我們點了六樣,還加點了兩個燙青菜跟一份生魚片。生魚片跟燙青菜太普通(菜色太普通,吃起來也有點普通)所以就不介紹。

首先是第六名鹹蛋綠竹筍,看起來這個跟鹹蛋苦瓜是一樣的作法不過因為我不吃苦瓜,這道菜對我來說適合多了。綠竹筍不管怎麼都好吃阿,即使在大火快炒之後還保持清脆的口感。當然竹筍也夠嫩,再與鹹蛋混合伴炒後,鹹鹹甜甜的口感,非常好吃。(我想這道菜最怕鹹蛋太鹹,不過這裡的不會。) 

排行榜第五名的是墨魚香腸,墨魚嘛,所以用墨魚做出來的香腸就黑黑的。不過雖然黑黑的,但是味道很不錯,因為跟一般的香腸比起來,沒有了肥肥的豬肉,吃起來一點都不油膩。香腸搭配蒜苗,真的是一絕。這道菜是Una的最愛,不過我覺得小孩子對於香腸這幾個自就有無可救藥的喜愛,所以不準,呵呵。

第四名是烤軟市,本來我就很喜歡吃烤小捲這種東西,這道烤軟市是一樣的,用烤的,而且烤的剛剛好,外面一點點酥,但是裡面還是很軟,香味四溢。而這種東西吃起來咬勁十足,而且越咬越有味道,真的是讚。

蚵仔煎是第三名,蚵仔煎是很傳統的蚵仔美食,也是最容易吃到的,不過這裡的蚵仔煎看起來不一樣,主要是醬料是紅色的,看就覺得很辣,不過其實並不辣。不過雖然蚵仔煎裡面的蚵仔還不少,而且也都保留了新鮮的海味,但是可能因為太容易吃到了,反而不覺得這個有好吃到排到第三名。

再來是招牌脆鰻,可能以前吃鰻魚都是大部分都是烤的軟軟的,所以脆鰻吃起來的口感完全不一樣覺得很不一樣,搭配著洋蔥一起吃,味道十足。

最多人點的是生鮮蚵,對就是生的。很多人可能覺得吃生的蚵仔應該很腥吧,本來我們也都這麼想。不過我想生吃腥不腥,在於蚵仔夠不夠新鮮。一疊小小的盤子裝著不多的蚵仔,搭著一些小黃瓜絲,旁邊的芥末,跟疊子裡的檸檬水,讓生蚵吃起來不只完全感覺不到腥味,還覺得新鮮的香甜。這裡的芥末非常的嗆,我是吃到流眼淚,不過我想喜歡的人一定覺得芥末讓蚵仔的味道更甜。

本來我們要去逢甲夜市不過在這裡幾乎就吃的差不多飽了,因為東西好吃阿。

 

 

PS: 布袋鮮蚵在太平跟大里也有分店。

布袋鮮蚵:台中市向上路一段355

三芝-煙燻小站(超厲害的德國豬腳及沙拉)

會來到三芝這麼遠,真的是剛好阿。上星期吃飯剛好講到大胃王,所以本來的規劃是要去邊境驛站挑戰超大牛排的(當然不是我,我沒這麼好胃口),不過UNA爸爸在網路上查了一下後發現,超大牛排太恐怖,一定吃不完,還是不要的好,所以找了另一家替代方案,一樣位於三芝的德國豬腳名店煙燻小站。

在去的車上,聽UNA媽媽說,她已經特別預約了生菜沙拉一份,加上本來要吃的德國豬腳火腿總匯,應該是夠了,當下我還想應該OK啦,我們四大一小,應該不會太多。

這個店生意應該還不錯,有兩個店面,我們所點的是一份四人份的豬腳火腿總匯,是為了要讓大家可以吃到各種不同味道的東西,當穿著具有德國特有服裝的服務生用大大的鍋子端出剛剛煎好還是熱騰騰的豬腳火腿,哇,怎麼這麼多東西,我們點的是四人份,不過桌上這一盤,我想八個大人吃都不為過。一整鍋裡面有好多種不同口味的火腿,每一種的味道都不錯,當然還有豬腳,也是外酥內嫩,搭上德國酸菜跟酸黃瓜,真的很好吃。

不過最有趣的東西來了,我們提前一天預約的生菜沙拉來了,雖然在訂的時候就知道份量不小,因為服務生說這個適合六到八個人,不過當一座跟山一樣的沙拉上來時候,大家都傻眼,這也太大一份了吧。旁邊的人看了我們桌上的這一座山,大家都一直笑,因為真的東西太大份了。不過這個老闆也算是阿殺力,以這一盆沙拉的份量,應該足夠十二人份一起吃。不過東西大歸大,不過可是料好時在,各種的生菜還有水果,搭配為甜的醬料,非常充分的混合後,吃起來非常入味好吃。

喜歡吃肉的人一定會很愛這裡,因為這裡的東西真的很好吃,也難怪即使有點遠不過還是生意很好,只是東西份量真的太多了。我們四大一小,沒有認真看其他人的部落格,所以點了太多東西,幾個人都吃撐了,不過還是打包了兩大袋,誇張的是每一袋都跟UNA的頭這麼大,下次如果要來,真的是要十個人一起來。

PS1:這裡的主餐或沙拉的價位都還算合理,以那樣的份量,平均一個人只要兩百就可以吃很飽了。(當然我們今天的消費不準,因為實在賸太多。)不過這裡的飲料不便宜喔,一杯啤酒要190,一杯氣泡水也要90。因為火腿跟豬腳都有一點點鹹,所以如果方便,自己帶點水是不錯的選擇

PS2:UNA媽媽在訂沙拉的時候,問了服務生我們點的夠不夠,現在回想起來真是只能大笑,難怪服務生無言。

八德-小山甜點市集香草奶酪

第一次看到小山的廣告傳單,上面大大的字寫著,這是吳宗憲的最愛。真的大家在吃了之後覺得很好吃,所以又發起團購。

小山的奶酪有很多不同的口味,在買的時候可以選擇綜合口味,這樣每一種都可以吃到。不過大家吃了幾次之後,異口同聲的表示還是基本的香草口味的奶酪最好吃,所以訂的人也最多。

吃這種東西就是要趁新鮮,即使保存期限也是好幾天,不過越新鮮吃,口感越好,看以下的照片就知道,有沒有滑溜滑溜好好吃的感覺?

 

以下是官方網站上的說明,看了就會流口水:

甜點迷的朝聖天堂 『小山甜點市集』 魔幻般的幸福滋味

尋著香濃的烘焙味道,來到了傳說中甜點迷朝聖地點–『小山甜點市集』,此處充滿著魔幻的甜美氛圍,是嗜甜點者的美食天堂。採用別出心裁的食材搭配,製作出美味無比的甜點系列,在這裡您可以找到那種簡單卻又能帶來滿滿幸福的味道,是戒不掉戀戀不忘的甜美滋味。在這裡的每一道誘人甜點都是出自小山師傅巧手,細心製作呈現出來的「作品」。曾赴日本東京、美國進修回國的小山師傅,總是一直推陳出新創作各式美味甜點,同時結合日式甜點的料理手法,以及當前歐美最前衛流行的口味,再融入進口食材呈現嶄新迷人的甜點風貌。『小山甜點市集』就是希望每個人就像來到一個平價又豐盛美味的甜點市集裡,都能嚐得到小山師傅顛覆傳統甜點的作法,讓美味與時尚同時帶給大家更多的驚豔味覺饗宴。

笑臉常開不多話的小山師傅,堅持用熱情、用心與創意,為甜點注入了一股新的生命。為了帶給人們漫延至心裡洋溢著深深幸福的感覺,小山師傅就是有辦法做出叫人百吃不膩、簡單又令人著迷的甜蜜滋味,吃過的人都讚不絕口的夢幻甜點。您是甜點迷嗎?『小山甜點市集』正牽動著甜點市場的平價奢華風流行走向!吃上一口,絕對會讓您一口接一口美食不離手!

 

五峰-張學良與三毛的邂逅之三(清泉張學良紀念地)

在清泉部落閒晃了一下,過了吊橋後循著指示牌我們來到了『真正』的張學良故居遺址,也就是被颱風沖毀的地方。我想這裡應該是比較可以瞭解張學良在清泉生活的情況及活動範圍。當你到遺址時,你就可以看見幾個大字,就像告訴你這裡就是張學良真正的家。據說張學良被軟禁和監視的生活下,除了看書之外,也會和趙四小姐在閒暇之餘還會自己種菜來吃。

當你一進到遺址時,在右手邊就有一個紀念地空間的配置說明。在遺址中共分成五大部分,分別是入口階梯、崗亭、房舍意象、歷史步道及釣魚岩。

 

在另外一邊就保留了一個哨亭,據文獻所記載,這是負責監視張學良憲兵的崗哨所。

 

由於張學良所居住的房子在他移居於北投後,被颱風所沖毀了。目前所遺留下來的只剩下原來的地基,但從這殘餘的地基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房子的輪廓,感覺上是很小的一間房子。

 

在遺址的另一個地方則有幾個大石頭,上面則將張學良一生分成幾個時期,並記載每一個時期所扮演的角色,可以讓遊客清楚及深刻的瞭解張學良的一生。

  

五峰-張學良與三毛的邂逅之二(清泉三毛故居)

探訪三毛故居是一個意外的收穫,並不在行程規劃之中。據說,是三毛於19831986年,為翻譯丁松青神父的「清泉故事」,租屋於此,並取名為「夢屋」。「夢屋」是一間老舊的紅磚屋,從清泉三號吊橋橫過上坪溪,或是從清泉二號吊橋,再往山上爬坡約60,即可看到此紅磚屋。

紅磚屋裡頭並無太多展示,只有簡單地介紹三毛的生平,當然三毛的作品也是介紹的重點。當你一進門,你就可以看見有一張很大的海報,上頭有一段文句,叫做喚醒,正訴說三毛的的人格特質。

 

當你走進另一間房間時,你就可以看見三毛與丁神父的合影,但我不確定這張照片是否是在這故居所拍。不過,由這張照片你可以看出作家獨有的憂愁。而在旁邊則有一個小書架,上頭擺了一些三毛的著作,可供遊客購買。

 

在故居外,有一顆肖南樹,上頭掛有一個木板,寫著,三毛沈澱靜坐的地方。

 

紅磚屋外頭搭個木作涼亭,下設有咖啡坐,可以遠眺上坪溪及清泉部落,這是我最喜歡的地方,因為這裡既可以享受寧靜又可以欣賞清泉部落的美景。 

 

<後記> 根據作家劉克襄《隨她流浪回部落》文中所敘,三毛並沒有真正住在「夢屋」,而是住在清泉天主堂的宿舍,「夢屋」反而是提供仰慕而來的讀者寄宿之用。

五峰-張學良與三毛的邂逅之一(清泉張學良故居)

張學良故居是近年來才新興的熱門景點,來探訪故居的人,或多或少都抱著對這位在中國近代史上佔有一席重要地位,卻是以被幽禁而度過大半人生而產生的好奇心。張學良在新竹縣五峰鄉清泉部落與趙四小姐度過十三年的清苦生活,而目前供人參訪的張學良故居則是由新竹縣政府仿照之前的被葛樂禮颱風沖毀的舊房格局建造而成,並且故居的所在地亦非是張學良居住地方。

當你走進故居時,你就會看見傳統的日式建築,循著參觀路線,首先看見的是介紹張學良的生平事蹟,其中我覺得比較值得介紹的是張學良將軍幽禁歲月地點這張壁報,他清楚地記載了張學良幽禁地點及國民政府遷徙路線的關係。

再往裡面走一點就可以看見張學良當時的書房以及他所使用過的收音機,這個收音機是當時張學良得知外界資訊的唯一管道。

在書房旁邊就可以看見介紹張學良的感情世界,其中我覺得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張學梁元配于鳳至寫給張學良同意與其離婚的書信,並成全他與趙四小姐的良緣。也許是白色玫瑰的關係,為這封家書添上了些許的浪漫氣息。

故居的外頭則是令人感覺十分舒適的庭園造景,這也許是為了來訪的遊客而精心規劃的。在庭院中則有張學良與趙四小姐的紀念銅像。

集集-小火車與集集市區

說到集集,我想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集集線吧。集集線現在是台灣三個火車支線之一,跟平溪線、內灣線一樣都是現在很受遊客歡迎的小火車。雖然小火車現在已經從以前的交通工具,進化成被觀光的標的了。集集線在民國19年就興建了,其實是為了要興建日月潭用來運輸建材所興建的。集集線是從彰化的二水鄉開始,途經源泉、濁水、龍泉、水里等站,一路沿濁水溪谷北岸而行,至南投車埕為終點,全程長共29公里,一趟大概要50分鐘。在鐵道的兩邊,盡是山川田野的自然景觀,跟一般我們搭乘縱貫線鐵路不一樣,我想這就是小火車特別的地方。

在火車進到集集之前,就是有名的綠色隧道了,這裡平常是有滿滿的人潮的,特別是來這裡騎騎車,感覺特別舒服,兩排數百棵的大樹架構的綠色隧道一直是這裡最吸引人的地方,不管天氣多熱,在綠色隧道裡面總是十分清涼,兩邊的商家也像是在大樹的庇蔭下,有非常好的生意。

集集車站是這裡的另一個景點,木造的火車站十分有日式的風格,這裡本來已經在921大地震中塌了,但是在大家的努力下,重建了這個車站,也讓現在的我們還是可以看到這個車站的美麗。其實這也跟這裡的人們極力的維持集集線的行駛一樣,本來集集線已經因為經營不善幾乎要停駛了,不過因為大家對於這個車站的感情,努力的爭取,加上整個城鎮的轉型,也帶動了更多人來集集遊玩,小火車就這樣谷底翻身,成了中台灣最熱門的景點之一。

PS:這裡還有一個武昌廟,在921大地震塌了,為了紀念這個大事情,所以並沒有把這做廟打掉重建,讓這做廟變成921的博物館,一看到武昌廟就會想起這個另全台灣人傷感的天災。

集集線的小火車,都是彩繪列車。這列車介紹美麗的台灣杜鵑。

這列車就介紹了日月潭。

火車到,還拍,車都要跑了。

這是在二水這邊,看的出來電氣化設施比較多。

遠遠的列車要駛進集集站,因為一個小時只有一班,所以等著要拍照的人很多,超多巨砲的。

這是集集火車站前廣場的小火車。

這個偷學日本喔,有印章可以讓大家蓋章做紀念。

小火車櫬著後方的火車站主體。

月台上的集集字樣。

集集是火車支線,所以火車站很小,很有感覺。

整個車站都是木造的。

 

重建的感覺跟原來的很像,也保存得很好。

難得月台上沒有人。

高高掛著的集集車站。

向前延伸去的鐵道。

我很喜歡拍這種照片。

來這裡,不騎車走路也很舒服。

以前運木材的鐵道。現在變成了單車道。

很舒服吧,綠樹夾道。

這裡還有一些舊的飛機阿,讓大家欣賞。

芳苑-王功蚵仔原鄉

為何想來王功?記得那次開車,聽著公共電視台在介紹王功,這一個蚵仔的故鄉。跟其他的地方一樣,有一些對於故鄉十分有熱情的人,不斷的再把這裡的特色介紹給其他人。

沒錯,王功這裡就是要來看跟蚵仔有關係的,特別是那些青蚵嫂。整條街上,都可以看到忙著剝蚵殼的人,跟印象中一樣,她們真的有人是戴著斗笠還有防曬的袖套,幾乎是悶著頭的不斷的剝著蚵殼,聽說就是這麼認真的剝,不過其實是賺不了多少錢的,只是在這個沿海的小地方,除了這個工作,也許也找不到其他餬口的方式了。

因為是沿海,所以天氣一旦不好,就有點冷,即使在四月初,不過冷冷的海風吹拂下,還是得把衣服拉緊。

竹管厝可是平埔族式的房子,已經非常難找到了。竹管厝就是以竹子為主架,再塗上用牛糞、蚵殼粉、黏土混合的黏土做成的竹管屋的牆壁,在物質不甚豐富的早期,這樣的建築非常堅固可以遮風避雨,相當讚。

海寮也是王功非常特別的建築,這是當地古代先民看守養殖場的瞭望台,也是漲潮時可以讓人休息地方。

在海邊則有一座長長的拱橋,在這裡還可以看到裝飾用的風車,雖然小小的跟其他海邊負責發電的大風車不能比,不過還蠻可愛的。

在海邊則有許多的觀景平台,來這裡可以看到一些蚵田,也可以賞鳥看螃蟹。

海邊的漲潮退潮非常的快,海中間本來有一條路,可以讓漁人到遠遠的海中央去,這天來的時候,有一點點小漲潮,所以路面是被海水淹過的,不過還是有漁人開著車子一路的往前開,感覺上好像在水上漫步一樣,很有趣,不過也看的出來這裡的漁人非常的努力。

這裡還有很有特色的燈塔,是芳苑燈塔,不過因為位在王功,所以又稱做王功燈塔,據說這是台灣本島最高的燈塔,高達37公尺。這個燈塔的顏色黑白相間,跟印象中只有白色的燈塔不一樣,所以看起來也特別的漂亮。

既然是海邊,而且也有不少人來這裡觀光,所以當然要有個美食街囉,一樣海產是這裡的特色產品,所以來這裡吃吃東西也非常的不錯。

社頭-夜光高鐵


因為住離高鐵沒有太遠,而且也算常常坐高鐵,所以對高鐵非常的熟悉,不過看著高鐵快速的呼嘯而過,還是一種很棒的感覺,所有有機會還是會去嘗試。台灣人就是這麼厲害,就因為有許多人喜歡看高鐵,所以在高鐵的沿線就開了不少可以看高鐵的餐廳,專門讓想要欣賞高鐵的人可以坐著悠閒的看著。

社頭,乍聽這個名字也許還不知道在哪裡,這是彰化在八卦山脈旁的一個小地方,因為高鐵,每每在傍晚的時候就吸引了許多人上了小山,成群結隊的在這裡喝咖啡聊是非,順便欣賞快捷的火車飛過。這裡有好幾家這樣的餐廳,這天來的是夜光高鐵(其他還有山荷苑、銀河鐵道等),雖然不是最近的,不過地勢比較高,所以可以遠遠的看著山下的點點燈火。當然已經說了社頭是個小地方,所以這裡的夜景是比不上大城市裡的萬家燈火,不過在稀疏的夜光中,高鐵忽然的疾駛而過,還是會讓人覺得挺開心的。

其實這裡的東西好吃嘛?有吃過的人可以分享一下,因為我只是來感受高鐵的魅力的。

(看這個餐廳的logo就是高鐵囉。)

要找到剛好靠外面的位子還真的不太容易,雖然晚上風景看不清楚,不過還是有夜景。

 

整個建築是玻璃為主,在晚上透過LED燈的點綴,真的很漂亮。

停車場附近,用類似反光原料所設計的牆面,還有可愛的米老鼠。

田中-王記豆花


我想應該住田中的人都知道這家好料的豆花吧。聽說這已經是第二代的老闆了,不過因為東西好吃,所以還是維持著高人氣,來的時候,還是有許多多的人來排隊吃豆花。這裡的豆花有什麼特別呢?老實說也說不太上來,不過吃了就會喜歡,因為這裡的冰不是冰而已,可是綠豆湯去結凍在挫出來的,所以跟其他白冰加糖水的不一樣。除此之外,這裡豆花所加的料也都很紮實,粉圓很好吃很Q,綠豆煮的也很爛。

吃完這個小地方的豆花,忽然想起新竹清大那家屌到不行的立晉豆花,因為生意不好,老闆的態度差到不行。可憐的新竹人是沒有選擇吧,只能看著老闆的臉色,再怎麼痛苦也是去買。什麼時候有人願意跳出來跟立晉豆花挑戰的,只要東西好吃,保證生意興隆阿。呵呵

記得上次夏天來的時候,人超多的,可是長著長長的人龍。這次來天氣沒有這麼熱,所以人少了點。不過生意感覺還是很好。 

就這樣一個小小的店面而已。

這裡可是上過報紙的呢。

選擇性很多喔,看看他們的菜單。

芳苑-王功洪維身

 

說到王功,應該就會想到海邊一大片的蚵田以及有一群歐巴桑在路邊剝蚵仔。因此來到王功,若不吃一點蚵仔就不算來過王功。就像入寶山空手而回。

王功這裡只有一小條街,幾乎大家都把蚵仔放在門前剝,這樣觀光客也可以慢慢的看,雖然說看了正在處理的手續會讓人有點不敢吃,不過來王功不吃蚵仔實在說不過去啦!

正在頭痛不知道去哪一家吃的時候,忽然到了一家生意很好的店,嗯,就這家吧,看起來客人滿滿滿的,每個人也都很滿足。

菜一道一道的上,我忽然覺得我是外星人,我不懂王功洪維身的美味。

彰化縣芳苑鄉王功村漁港路海埔段1923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