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塩田千春 顫動的靈魂 疫情中也有好展覽在北美館

這次在台北住在民權東路中山北路口的Aloft  剛好傍晚沒什麼活動   天氣還不賴很適合在中山北路上散步

突然想起這兩天的一些新聞  北美館有新的展覽   日本藝術家塩田千春第一次來到北美館

在這疫情蔓延時候   她帶著工作人員來到了台北  帶給我們震撼的展覽   說實在的有好幾各作品真的很讓我震撼…

這天的台北美術館   天好美啊…星期六的北美館展覽時間到晚上八點半   五點之後入場免費…我…賺到了一場很棒的藝術饗宴

塩田千春是日本的藝術家  不過現在人是在柏林啦   經過日本的教育澳洲的學習然後歐洲的淬鍊成熟到現在

她的作品以具現無形的回憶焦慮幻夢寂靜而著稱   常常探詢著詢普世問題如身分認同界線與存在等

說實在的有點難但又可以讓人感動   她最知名的就是使用無數細線纏繞空間或物件的大型裝置為節點

企圖牽引觀者穿越無以名狀的雜緒念想  在她織羅出的維度中展開身心靈的旅程。

這次展覽堪稱塩田生涯至今最大型且全面性的展覽   除了大型裝置   還有雕塑行為藝術錄像攝影素描舞台設計等

這次自己去…反而有更多時間可以慢慢地欣賞   聽說白天的展場人山人海  晚上免費的時間反而多了點從容

去向何方?

展覽由一艘艘懸吊半空中、以白線細密纏繞的船列所組成的《去向何方?》揭開序幕,導引觀者踏上探索的路途

對…整個北美館的路線做了些調整  就為這個去向何方…帶領大家進入塩田線的世界

真的是很細緻用了超多的線…有點迷幻的設計…不過白色黑色線…還算是好接受的

是啊…人的這一生到底目的是什麼呢?   要去向何方呢?

顫動的靈魂…這是這次展覽的主題

她說作品想傳達人內心裡的糾葛格鬥無法表達的情緒以及難以說明我是誰的那種心情   需要點想像力但也真的讓人震撼

線…這是她擅長的方式…有點雜亂但是卻能把人的心表達得很清楚啊

從她的第一張圖開始啊…好可愛啊   小時候畫的   不過長大開始學畫之後…就發現不喜歡畫畫…想使用不同方式來創作

成為畫

在澳洲大學作交換學生期間,首次用身體投入行為表演創作   用畫布裹住身體並淋上紅色的瓷漆,自講究技巧的窠臼中獲得解放

這也跳得太錢為了點啊…直接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不過啊…大紅色…有點過度刺激…我有點不舒服…

用了一堆牛骨頭來做藝術…而且這些都是她自己一頭一頭的把骨頭上的肉去除的…我我我…應該無法

大樹與根…是啊…原來樹根比想像中的大又深啊…只能說眼見不一定為憑

所有藝術都自己來…例如把自己綁起來…真的是創作…但是啊…我真的對這樣的藝術模是不太習慣

類似性   她真的很愛紅色…底下的紅色地板   其實是黑色線上滴下來的紅色顏料…

皮膚的記憶   衣服是第二層皮膚…

不確定的旅程

以滿佈300平方公尺空間、糾纏交織的紅線表現人與人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狀態,映照出藝術家內心世界

滿滿紅色的線條…美…有震撼…全部都是線…這佈展應該要花很多時間吧…

《內與外》以建築工地拾得的廢棄窗戶堆疊出一道牆,反思柏林圍牆倒塌後城市中人事物的轉變

同時呼應她將牆、門窗視為第三層皮膚的隱喻   皮膚衣服…然後門窗…

時空的反射   以密密麻麻的黑線將白色洋裝與其鏡中的反射重重包覆

花了一點時間研究…很有創意很有特色…兩面都可以看到兩件衣服…但一些角度又可以看到自己

所以有鏡子…但是這鏡子藏得巧妙啊   真的看不太出來…感覺看到的是兩件真的衣服

對著鏡子自拍的概念…

靜默中

來自於藝術家童年記憶中一場大火後棄置現場的焦黑鋼琴,千絲萬縷的黑線串起寂靜卻清晰的記憶與感受

真的有燒焦的味道…

繫著微小記憶   這一個就挺有特色的…為什麼瞬間風格不一樣了…

外在化的身體

以紅色網狀牛皮連結攤放的手腳青銅鑄模,藉此與身體對話,表達身心碎裂的束縛感

集聚-尋找目的地

以紅線懸置空中、層疊遞進的大量行李箱,遙想人們懷抱著什麼生活想望而遠走他方?

 

 

我我我…家也有好幾個行李箱耶   但的確帶著行李箱就有準備浪跡天涯的氣氛   但…現在哪裡也不能去

我的靈魂與身體同在…她得過癌症   掙扎求生…真的是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懂啊…

中山-北美館 江賢二回顧展 與大師面對面

北美館有了大師的展覽…就來去看看吧

距離上次去北美館沒有太久   大熱天的在美術館吹冷氣看展覽   真的是超棒的活動安排啊…

中山-北美館初訪 日本當代藝術大師池田亮司 視覺聽覺衝擊感官與心靈

出發前簡單查了一下江賢二的生平  78歲了  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辦回顧展  怎麼想都是大師才有的待遇啊…

其實一直都不是那種藝術狂熱者  很多展覽也都超出我的理解範圍  不過這次陰錯陽差的來了兩次  認真的看了大師作品兩次

這天的天色好美啊…這天剛好是日全蝕的日子…高溫晴朗   不過因為有風所以沒那麼悶熱   天上的雲流動的很快

一個星期後的大廳  跟一個星期前不同啊   還是這樣寬闊大廳…才美

第一次來的時候人好多啊   因為這天是百年一遇的日全蝕啊   雖然北部因為緯度關係只能看到日偏食   但還是有滿滿的人潮

在北美館的大廳  有冷氣吹  透過窗子還是可以看到這天文奇景   這樣的環境比外面酷暑的環境舒適多了啊

這天的重點是江賢二的回顧展   來看看這位大師的生平吧   這是在江賢二藝術園區的官網找到的  江賢二藝術園區

江賢二PAUL CHIANG   1942年生,臺灣臺中人,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現居住工作於臺東與臺北。

江賢二學生時期就開始抽象表現形式的創作,1965年獲選參加巴西聖保羅雙年展,隨後旅居巴黎、紐約30載。

江賢二早期畫作主要使用灰黑色調,並強調顏料的層次感與質感,反映藝術家苦澀的生活及對藝術的極致追求,此時期的創作又被稱為「封窗之作」;1998年返台後,陸續完成了《百年廟》及《銀湖》等具代表性的系列作品;2008年遷居臺東,大自然及海邊明媚的光線啟發江賢二對創作產生截然不同的想像,促使他探索並找到與色彩之間最適意的對應方式,創作出繽紛的《比西里岸之夢》、《乘著歌聲的翅膀》、《金樽》等系列。

古典音樂對江賢二的藝術有深遠的影響,他曾學習大提琴,並從馬勒、荀白克、巴哈、德布西等音樂家的音樂中獲得靈感。

此外,江賢二的平面繪畫有意識地打破框架,創造出無限的延伸性,這個理想也演變為立體創作。2007年於台新金控大樓舉辦的「平面與空間」個展,首度展出抽象鋼鐵雕塑作品,此後走向建築空間,最終於臺東工作室以地景藝術的方式完整呈現。

所謂的內行看門道  外行看熱鬧   躲在美術館看冷氣絕對是消暑最好的方式了啊   而且啊…沒有看不懂的問題   看看手冊想像一下  全賴自己解釋

這一系列春夏秋冬…超大的佔滿了一樓展場的大片牆壁啊…

這天運氣超級好的  大師親臨現場然後超多人跟他合照的

78歲的他精神奕奕的身體非常的健朗  超強的親和力根本對於合照的要求來者不拒  然後隊伍就排了起來

即使並沒有那麼多的認識  來北美館看了兩次的展覽  但是這樣的機會實在太難得了

他的助理也很專業  幫忙大家拍照直的全身恆的半身都有  一次滿足了各種的需求

大師跟我合照完畢還問了我什麼產業工作…科技業…然後問我喜歡藝術嗎?  當下當然要說喜歡啊…

不管怎樣  我也連續兩個星期來到北美館  他這次展覽的作品也都看了好幾回了呢

真的是大師啊  整個北美館的幾乎60%的空間都給了他   不過作品也沒有讓人失望   雖然不具體但也沒有那麼的抽象…簡單的畫風讓人很能沉入繪畫世界

這一個小房間為了維持觀賞的品質   一次限制5個人啊…所以要入內要先排隊   這裡每一幅都跟燭光有關係

這是另一個也叫做春夏秋冬的系列啊…這很具象了啊…可以感受四季的變化

江賢二藝術園區位於台東   看官網我真的被吸引了耶   在靠海的小山丘上   有著無敵的太平洋景觀有著美麗的建築   下次去台東多了一個可以到訪的地方了

這天來除了江賢二大師的展覽之外  還有一各one minute in Taipei的展

模糊生活與創作的界限,讓觀者「參與雕塑」

歐文.沃姆於1980年代後期發展出表演性藝術計畫「一分鐘雕塑」(One Minute Sculptures),在世界享負盛名。作品參與者受邀以不常見的動作或姿勢與日常物品互動,形成矛盾、幽默、諷刺或荒謬的關係與狀態。透過表演、錄像、繪畫、攝影等不同媒材,他不斷挑戰雕塑的古典及神聖化概念,轉換成可集體分享、具表演性的生活經驗。

「一分鐘台北」策展人尚斯表示:「在沃姆的創作實踐中,跳舞、運動、玩耍、喝酒、讀書,甚至是心理或哲學問題,都具有其雕塑特質。他專注於能被參與者賦予生命力的作品,透過邀請群眾共享時刻來擴大當代藝術的邊界,並將群體、關係和相遇的概念重新引入雕塑領域,模糊了表演和日常生活、觀眾和參與者之間的界限。」

展場裡面超多可以互動的設計  吸引好多人在這裡玩…在玩中體驗藝術無所不在啊

士林-劍潭站到劍南路站 橫跨劍潭山 老地方觀機平台賞台北

梅雨季的雨瘋狂的下著  逮到一個好天氣就是要出門曬曬太陽…

計畫隔天要去鼻頭角…但是看到了更容易親近更容易到達的老地方觀機平台立馬變心  真的是犯懶啊…哈哈

老地方觀機平台  在IG上面早已經紅透了啊…視野遼闊景觀良好  松山機場的飛機起飛降落  遠遠的101也是清晰可見

當然  因為疫情的關係幾乎飛機起降完全停擺了  但是好天氣出門走走曬太陽流流汗也真的是很讓人放鬆的行程

劍潭站一出來就看到這大圓球啊…這是還沒有開幕的台北表演藝術中心   很特殊

準備要跨掛很大條的中山北路   其實看到的對面就是劍潭山了啊…這天氣藍天綠樹   還有翠綠的草皮…真美

當然走斑馬線比較快   但是這裡的地下道很有特色很推薦過來看一下   從這地下道一出來就可以看到登山口了

上面…都是圓形的日光燈管啊   使用了玻璃帷幕的設計   白天光線可以透下來   很多的反射很美

登山口位於中山北路四段公車劍潭站旁,爬山真的一點也不難,尤其是從劍潭山入門。由捷運劍潭站出發輕輕鬆鬆就找到登山口

甚至搭公車來的話   一下車的劍潭公車站旁就是入口處  真的超方便

劍潭山就超接近市中心的  劍潭捷運站聚集的滿身登山裝備的人們幾乎都是為了他而來的

二話不說  出發…其實是因為一堆人擠在這裡…也拍不到什麼啦…

劍潭山海拔153公尺  位於士林圓山風景區  是圓山飯店後山的北稜  是臺北市最接近市中心的小山

你可以一時還想不起來那是哪裡  但其實你常常經過的…也就是圓山飯店所在的那一座山…

搭乘捷運淡水線往淡水方向或是由高速公路進入台北市區  圓山飯店就住佇立劍潭山上歡迎你

因為接近市中心  所以這條步道也是很多市民晨運健身的場所

沿途各式各樣的早覺會山友會羽球社就在步道兩旁  說這裡是公園也許更貼切

人們把這裡當公園也像是鄰居聚集的交誼廳  卡拉OK麻將泡茶聊天…真的超級有趣…

沿著稜脊步道緩緩前行可抵達其他山岳  走起來幾乎是輕鬆自在  所以很適合闔家一起來…

走沒有多久就到了第一個平台   可以先拍拍照   擦一下汗喝個水的    其實沿途真的可以休息的地方很多

小山丘上的電波塔…我想念東京鐵塔了

一下子就到了劍潭山的三角點了  海拔153公尺…台灣小百岳   哈哈

看到指標就要乖乖地跟隨啦…別亂鑽…前幾天一直下雨地板很泥濘   所以還是穿個比較不會滑的鞋子比較方便喔

在步道兩旁許多人工栽種植被與經濟植物  讓步道滿滿的綠色走起來可以享受芬多精跟小蚊子的親吻

所以記得…要帶防蚊液…然後防曬也做一下  在觀機平台這裡還挺曬的

又一個平台…

這裡曾是軍事管制區與保安林地  所以不時就會看到衛兵哨的設置

也因為是管制區所以比較沒有被破壞  自然林相與生態植物保存的相當完整

今天的目的地「老地方」位於稜線上  是很多人主要的目標  因為整段路線步道設置的完整   雖然說要100分鐘   但是其實也沒那麼久

老地方…石頭上刻了一個台灣   然後一定要拍照的啦

老地方這個平台比較高一點   然後啊…兩旁的樹比較少   角度更開闊視野更遠大

不用說   這麼美的景色…當然要認真的拍照…不用說  超多人要合影的…所以請排隊啊…

雖然說沿途的步道建置的相當的好   真的是很好走   但是一路走下來也是滿身汗的   非常好的運動

不知道為什麼就覺得這張不錯…硬要放我的後腦勺

然後就是要來背影一下…到哪裡都用背影示人的概念

疫情已經漸漸的緩和了   但是還沒有辦法出國啊   看著松山機場   那是我每兩個月會跑一次往東京飛去的起點

心裡想著…東京有好多的我的記憶   曾幾何時想要飛一趟變得這麼樣的困難…期許一切順利的   日常可以恢復正常

這天一直走是走到內湖捷運劍南路站   其實本來是打算原路上下的   不過後來想到了林俊傑的咖啡館…Miracle Coffee

於是決定一路走到內湖去   去喝一杯手沖清涼一下

就這樣幾個人邊走邊聊…不知道過了多久在林間穿來穿去   沿路的小徑都挺好走的

只是不時會打擾到在這裡長眠的先人們   不過靜靜地走過就是了…

一路走到了柏油路啊…越市區越好走…從這個方向往劍潭山走   往山區一點還不少人把車子停在路邊的

劍南路站旁邊的劍潭古寺…行程就在這裡結束   從劍潭一路走過來不到六公里   雖然上下走這麼遠   但是其實算是很好有難度不高

中山-北美館初訪 日本當代藝術大師池田亮司 視覺聽覺衝擊感官與心靈

話說北美館好像就近在咫尺啊..但是我沒去過…哈哈哈哈 這…不好意思說了…

這天沒上班 就來逛逛美術館好了 雖然這一項不是我的專長…

但是畢竟北美館是現代藝術美術館 這通常是比較貼近生活的展覽內容比較好親近

New York-果真大蘋果之紐約真好玩 藝文饗宴MOMA當代藝術館

Barcelona-巴塞隆納當代藝術館MACBA 這裡不只有高第

London-Tate Modern泰德現代藝術館 身邊任何小細節都可能是藝術啊

大同-臺灣X荷蘭社會設計展-在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Shanghai-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ower Station of Art 石上純也Free Architecture自由建築展

臺北市立美術館成立於1983年 臺灣首座公立美術館 當時現代藝術運動正興起

開館以來就負責推動臺灣現當代藝術的保存研究發展與普及   除整理臺灣近百年美術史外 亦持續關注發展中的當代藝術

整個建築物是由建築師高而潘所設計 建築採取低限灰白的國際現代主義風格

設計中帶入了華人四合院的傳統 懸臂飛廊形式並以傳統建築斗拱之元素堆砌為井字形主體架構

大廳明亮開闊挑高約九米 地上三層地下一層的展示空間   四周以玻璃帷幕採光取代封閉牆面 在那時候算是很新的設計概念

挑高的大片玻璃設計…整個大廳開闊舒適採光超好的   光是坐在這裡都覺得舒服

大廳…現在也放了展品耶…也是池田亮司的…只是有點吵   哈哈哈哈

可以湊近去聽一下這超大音箱的聲音    但是啊…真的有點吵…

位於三樓的展覽種類還不少   各種風格

不過我很喜歡整個空間的設計…空間採光好   光是這樣的背影都覺得美啊…

不過這天看的這個展…都是狗的圖與瓷器   我覺得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啊…因為把這些這樣放著…怎麼有點像是夜市那種套圈圈呢?   哈

不同的燈光   配合不同的主題

真與假  虛與實   總是這樣的互相影響著…然後真的變成了假的…虛的成了實的

展覽的風格卻有容易懂的繪畫雕塑   也有厲害的大型展品

這一部分有夜店FU    有著變化莫測多彩的燈光投射   眼花撩亂   然後像是電音一般的音樂熱情撥放中

一下子又轉換心情來到安靜的繪畫展…

這天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池田亮司的個展 他是日本當代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

作品涵蓋聲音雕塑視聽裝置燈箱及平面等奠基於程式編碼及演算法的作品

只能說…讓你的各種感官都派上用場的 這次作品中部署了混合聲響 影像的複雜設置

這些經典元素的確顛覆了以往的藝術 數位科技真的在今日藝術上已經變成很重要的一部分了

巨大的投影各種頻率與節奏的聲響 光影光束變換與閃爍的視覺就是總結…

大師就是大師 超越了單純想像到的藝術…本來藝術就是沒有框架沒有極限的…任何可能性都有…

中庭引進自然源 同時也帶進了隨時間移轉的光影韻律 這樣帶著綠建築的概念真的很歷久彌新啊

 

地下一樓的展覽室免費的   一樓到三樓的展覽則是要買票入場的   門票成人台幣30元…只能說也太無敵便宜了點…

這天的地下樓的展覽主要是把一些過去年度的活動做個整理   讓沒看過的人可以感受一下…

當然模型小小的   如果能夠真正體驗大型可以與觀賞者互動的展品真的就更好了啊

這個會唱歌的機器很有趣…重點是歌的內容啊

臺北市立美術館 10461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落成:1983年12月24日

開放時間:星期二三四五日09:30–17:30星期六09:30–20:30 星期一休息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