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is-皮諾私人美術館Bourse de Commerce–Pinault Collection 建築與展品互相襯托

Paris-皮諾私人美術館Bourse de Commerce–Pinault Collection 建築與展品互相襯托

巴黎,除了浪漫濾鏡之外,還有滿滿的藝術氣息根本藝術殿堂。

在這裡,每一個轉角都可能邂逅一段歷史,每一座建築都可能收藏著人類文明的精華。

從羅浮宮蒙娜麗莎的微笑(但本人真的好小巧迷你),到奧賽美術館印象派的光影流動。

這座城市的美術館呈現出一個跨越古典與當代、橫亙歷史與創新的藝術光譜。然後拍的每張照都好好看才是重點。

這次,我的藝術之旅(很敢說)只有一個,來到了當代藝術的新場域巴黎商品交易所—皮諾私人美術館。

這座建築本身就是藝術,存在了數個世紀,大師安藤忠雄改造採用簡潔的清水模圓柱後與之前大不同。

一進館內這圓形大廳,歐洲建築的美感直接拉好拉滿。搭配了穹頂旁的壁畫真的超美,可惜這天沒有陽光。

前一個展覽讓我們知道這間美術館,那是Céleste Boursier-Mougenot的沉浸式聲音裝置。

作品名稱:Clinamen 特色:一個巨大的沉浸式水景與聲音裝置。

藝術家將許多瓷碗漂浮在圓形大廳地面上的水面上。碗隨著水流的輕微變動和彼此的輕微碰撞。

發出細微、不斷變化的清脆聲響,創造出獨特且不斷演變的水上音樂景觀。

不過很可惜我們十月中到訪的時候,這一個展覽已經結束,但接替的展品一點都不遜色。

美國藝術家Meg Webster專為此空間創作的五件大型藝術品。

使用了自然的材料,用最簡單的幾何圖形,對應整個圓形大廳的寬闊。

站在這五件作品前,我感覺自己像被包圍在一個充滿儀式感的「大地劇場」中,自然、藝術和建築在這裡融為一體。

黃赭色黏土圓堆, 完美的圓形

感受黃赭色黏土的大地質感,其純粹的圓形結構與建築的圓周線條呼應,是向自然極簡主義的致敬。

蜂蠟弧形牆體,圓弧形

具有溫和色調與獨特氣味的蜂蠟,將嗅覺體驗引入極簡雕塑,讓我在視覺之外感受到材料的有機溫度。

鹽晶體圓錐,巨大圓錐體

穹頂投射下的自然光中,鹽晶體閃爍發光。強調光線作為一種物質。作品的龐大與材料的易碎形成奇妙的對比。

紅色土壤半球體,開裂的半球體

體現一種原始而粗獷的美感。土壤表面的裂紋和火星般的紅色調,引發人們對環境和宏大時間尺度的思考。

混合綠植圓環,開放的環狀

由新鮮枝葉組成的生命之環,其綠色與香氣為冰冷的混凝土空間增添了一絲生命力和循環感。

環繞圓廳的展廳則是主題為Minimal的展覽,將視野從美國的極簡主義擴展到全球。

匯集了超過50未美國的藝術家作品,涵蓋了光、單色、物質性等主題。

 

Dan Flavin螢光燈管裝置(Fluorescent Light),使用工業規格的螢光燈管,以極簡的幾何形式排列。

燈管鎖發出的彩色光線暈染並重新定義了整個展廳空間,有燈就有光影也是展覽的特色。

透過色彩和光線的單純性,參觀者與光進行身體性的互動,感受到色彩在建築角落的漸變與交融。

Hélio Oiticica的(Penetrable),藝術家使用原色,以簡潔的幾何懸掛結構或空間折疊。

透過顏色和布料的單純性,他邀請觀眾進入色彩本身,將視覺和空間體驗提升到一個充滿活力的層次。

Maren Hassinger(River)在地面蜿蜒的工業物質:

這件大型裝置由多條粗大的工業鋼纜或鏈條組成,像是河流一樣在展廳的地面上蜿蜒流動,沒有底座。

藝術家將極簡主義對工業材料的運用與環境/社會主題結合。作品挑戰了傳統雕塑的垂直性。

發表迴響取消回覆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