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齋明寺 古蹟巡禮 閩南建築與日式清水模的搭配…法鼓山齋明寺 清幽佛門聖地

齋明寺…去了之後只能說超推薦…

只是…這已經是百年老寺廟…甚至成為了桃園市定古蹟了…我竟然也上個月才知道有這個地方

我想跟我一樣對這地方不了解的人一定很多  週日下午來到這裡彷彿是在山區般的蟬聲唧唧

一樣是大溪  老街上的摩肩擦踵人來人往…但是齋明寺這樣的清幽真的讓人享受

這裡有很大的停車場耶   停好車往正門方向走過來…面對著正門口外面的小庭院…

齋明寺  在大溪…三合院型態的寺廟相當的傳統啊

這廟宇也有塊150年的歷史了…本來是齋堂…但是在1873年的時候改建成了寺廟

1937年日治時代宗教整理十後改名的…宗教整理…什麼啊…

1985年備內政部公告指定為臺灣省古蹟79號  現為桃園市市定古蹟

在大溪還有另一個古蹟…大溪-李騰芳古宅 桃園唯一國定古蹟 清幽的環境寯永的建築設計

三合院式閩南傳統建築   整個主殿在藍天下超級美的…而且有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

遊客好少…蟬聲唧唧的然後伴隨著遠處傳來的誦經聲音   感覺特別的有味道…也讓人感覺很平靜

齋明寺主要是祭拜觀世音菩薩  當然旁邊還有金童玉女哪吒太子韋馱菩薩五顯靈官大帝等諸神佛

其實現在的齋明寺是屬於法鼓山  就是那個法鼓山  道場設計的超好拍的那個法鼓山…

北投-農禪寺 最神聖的網美聚集地 寧靜莊重的佛教淨土

本來是單純的齋堂…就是主張在家也可以修行的那種

後來第六代住持會觀師的時候  在1999年把齋明寺交給了法鼓山聖嚴法師

必須說這天真的太熱了…那種熱烘烘的感覺很不舒服…所以在這裡真的很快速地閃過…只拍了幾張

這建築真的相當的傳統   而且也很平實   有著傳統的建築形式但是不花俏…在這藍天下真的美的難以置信

輕鬆的在這裡踱步…但其實超想快點拍完…因為太陽曬得不太舒服…

在齋明寺主殿真的超級傳統的…但是在一旁有一個網美更愛的空間

這清水模風格的走廊…平整的牆面有洞也有紋路…讓整個水泥色牆面不覺得單調

右手邊一整個平面但是帶著弧度的設計…左手邊則是隔柵般   光線充滿廊道的每一個空間

避開太陽後   熱度減了不少…感謝這天的老天爺賞賜微風

但其實有時候在佛門聖地那種清涼感特別強烈   不知道是不是整個讓人放鬆後心靜自然涼的關係   繼續拍…

來這裡拍照的人不多   但來的人一定會多拍幾張的…顏色如果鮮艷一點的話拍起來一定更好看

灰色的牆面   綠色的草皮…還有鵝卵石鋪在一旁   旁邊的櫻花樹在春天滿布枝頭我想這景色又將是不同美

一旁是道場   不過這道場前面的草坪…真的好美…來到這裡真新發現簡簡單單的美麗隨手可得啊

這道場跟前面的清水模風格   超搭…簡約的很日式…鳳凰木上已經沒有太多的花了…但是綠樹藍天還是很美的

來….笑一個…這麼美的地方…整個草坪上就三組遊客…到哪裡找可以擁有這樣的美景愛怎麼拍就怎麼拍   然後幾乎拍不到其他人的景點啊

這麼好拍的地方…就繼續拍…真的拍不停耶…這一個地方直接放進口袋了…因為太值得二訪三訪了

法鼓山齋明寺  33561桃園市大溪區齋明街153號   03-3801426

北投-農禪寺 最神聖的網美聚集地 寧靜莊重的佛教淨土

這真的是一個網美的景點  已經有一陣子可以看到很多的網美在這裡拍照上傳

其實…我一直以為這地方位於北海岸耶…所以也沒真計畫要去看看

一直到了這天入住北投Aloft 住了面對著關渡平原的房間  遠遠遠遠看到一個很特別的建築

這一查…才知道…原來這個往美景點農禪寺就位於不遠處啊…

開個車過來非常的近  記得從大業路轉到大度路要走慢車道喔  然後停車位還挺多的很方便

還沒開進停車場  就有工作人員給了一個傳單…是一些注意事項…看起來太多網美來好像有造成一些困擾

農禪寺為東初老人於1971年所創設  寺內僧眾禪修之外以務農維生所以命名為農禪寺

據說這位東初老人好像就是聖嚴法師的師傅喔…而聖嚴法師就是在這裡剃度的

所以聖嚴法師在1979年接任農禪寺的住持後  這裡就被視為法鼓山的發源地

原有的房舍為兩層樓鋼筋混凝土平房  總面積約100坪其實一點不大

外牆為洗石子室內地面為磨石子  就是典型台灣 60年代常見的建築形式

由於農禪寺的建築形式反應特定時代特色且聖嚴法師為當代台灣相當有代表性的宗教領袖

此台北市政府於2004年通過農禪寺原有建物為市定歷史建築  並劃定周遭土地為保存區

但是但是但是…現在常常被網美捕捉的那個厲害的建築…這個帶著時代感的農禪寺…那是新的

聖嚴法師在準備興建農禪寺水月道場  有兩個基本的想法

第一  水中月 空中花  主要來自佛教的要義  第二  環境景觀道場  道場應與環境有密切的關係

水月道場的建築師本身也有修行佛教  而且還翻譯過佛教書籍

他信任佛教理解教義  所以在這季芯的農禪寺時候  可以看到很多佛教的影子

但其實最重要的是  整個建築物顛覆了大家對佛寺的既定印象

有佛寺的內涵但是簡單簡潔的設計  讓大家容易親近

農禪寺大量運用清水模建造  水泥結構建立後不在表面多做修飾  讓大家直接看到原始的水泥樣貌

建築旁邊的長廊 本體經文刻字  全都是清水模  記得手摸一下感受一下微微的粗與原始感

開山農舍是寺內最早的建築是最初弘法的歷史見證

農舍被椰子樹圍繞  是早期的佛門弟子修行的地方

農禪寺水月道場位於關渡平原上

四周無高聳建築物  北面有大屯山系  有美麗的天際線成了這裡最好的背景

園區西側為停車場為了在視覺及空間感上區隔  兩道清水混凝土牆被安置於園區與停車場之間

每道清水混凝土牆上有間隔相當的開口   兩道牆的開口交錯  因為角度的關係近端無法看穿但遠端則空隙逐漸加大

大殿的正向立面朝南正前方有一個長80公尺寬40公尺的長方形水池

往大殿看水面上有深灰色平台  然後五根大柱子頂著天

整個大殿與後方的金剛經牆遮蔽了大部份園區外的不協調景致

水池上有三個方形水池…裡面有種植蓮花  季節對的話看到水面開滿蓮花增添美感

天晴無風時水面如鏡  真的正殿背後的山景天空都清楚的映照在池面上  甚至也可以看到Aloft的倒影

然而一旦起風  即使微微的吹過水面生波  池面所有的景象瞬間模糊

這種變化讓人感覺似真似假  就是法師說的水中月空中花嗎?

大殿主結構為22支巨柱支承水平頂蓋  再由頂蓋從上方懸吊木質牆面而圍塑出室內空間

牆面與上方頂蓋之間為水平玻璃條窗採光  並在視覺上強調牆面與頂蓋的脫開

一樓的四周皆為玻璃牆與門  創造出室內外的視覺連結

而玻璃牆的室內及室外兩側之地面也都刻意採用相同質感石材並且為同一水平面

因此在室內外都可以明顯察覺整個量體是懸在空中  而以玻璃輕觸地面

西側二樓整面木牆鑲有字體鏤空之「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全文  一進大殿便能感受其巨大的震撼力

又由於經文鑲嵌於西側因此當陽光於特定的時間穿透經文灑入大殿時

經文會投射在大殿的許多地方  包括佛像佛壇柱子地面玻璃牆面木質牆面  相當的特別

園區中庭的金剛經牆為水刀切割混凝土版而成之鏤空遮陽外牆

當陽光透過鏤空字體灑入長廊行走其間若似漫遊於金剛經的經文之中  跟前面提到的心經相互呼應

這空間很舒適…這天來的時候沒有什麼人…

法鼓書店…也有吃的…只有素食喔

簡單  舒適幽靜…

就算不是佛教徒    來到這裡還是感受到重的寧靜與莊嚴…真的自然而然地放低音量放慢腳步喔

農禪寺  台北市北投區大業路65巷89號  02-28933161

Exit mobile version